6月6-7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围绕“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主题,就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新趋势、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跨国跨界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成为国际工程业界交流的平台。
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锦章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更新升级老化基础设施和刺激经济复苏,亚非发展中国家要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各经济体为实现区域一体化,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因此,未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保持强劲需求。
来自亚洲开发银行驻华首席代表Hamid Sharif认为,随着亚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需求会日益增大,工程市场经济前景光明。
麦格理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John Walker分析了三个方面的投资机遇:一是在自然资源方面的设施,二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土木工程,三是针对中国的工程承包商,可以通过采购、收购以及在其他国家海外投资,拓展国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将更趋多元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宋湘燕发言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加强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必将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长期投资。
印度尼西亚计划发展部副部长Dedy S. Priatna表示,印尼基础设施发展需求巨大,由于政府预算有限,急需私营部门的参与,印尼政府鼓励PPP项目发展,期望更多中国企业到印尼投资。
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副部长Lattanama Khounnyvong介绍了老挝政府对于发展内陆交通及其他类型的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除了发挥国内的金融资源,也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韩国复兴银行等机构的支持,老挝政府还积极考虑如何运用新的投资模式,比如说PPP及BOT等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方式。
支持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亟需金融创新
宋湘燕认为,应继续加强中国金融机构与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以多边开发银行为平台,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交流以及努力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探讨成立联合融资经营的合作形式。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太平洋局局长Sergio Pimenta建议,投资的便利化通过提供一些新的工具和融资方式实现,包括降低货币风险、创新产品和服务和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等。
中非合作基金代表介绍,其正在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的PPP等模式的投资项目。中国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代表认为,金融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基础设施发展的“新引擎”。
东道国政策持续和法制保障关乎投资者信心
越南交通部副部长Nguyen Hong Truong认为,为吸引和留住投资者,东道国需要保持政治稳定,以法律保护投资者权益,并出台一些创新的方案,鼓励国外的投资者参加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项目。
坦桑尼亚交通部常务秘书Omar Abdallah Chambo也认可政治上的稳定性对于私营部门的投资者来说提供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一大优势所在。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保东认为投资者普遍期待稳定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执行的稳定性,还希望政府提升运营的效率,尤其是批准、许可方面的行政效率。
企业参与模式创新和本土化发展
刘锦章认为,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企业要转变观念,加快模式创新,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注重本土化建设,金融机构要加强融资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创新,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结合。
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副主席Andre Schneider则表示,企业要把控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固有风险、内在风险,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不仅仅要看技术方面的可行性,还要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影响和长期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