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新民晚报一篇题为《“再生心”汽车还能跑数万公里》的报道,介绍全球最大再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公司落户上海的消息。这家企业是干什么的?是让报废的汽车发动机返老还童、翻新再利用的。
说到以旧翻新,国人本能就会联想起不法厂商干的勾当。报废汽车修修补补、喷道漆擦擦亮,再价钱低一点,还真有人会要。但这样的带病车上了路,保不住什么时候会给车主好看。严重的甚至会夺人性命也未可知。所以国家一向对这类行为严防严禁,以便杜绝隐患。
然而,正如那篇报道所讲的那样,报废的汽车发动机,其实并没有到只能进化铁炉的地步。也许只是个别部件需要更换而缸体、活塞什么的还可使用,也许有的磨损了的部件,回回火、搪一搪,还能延年益寿……总之,旧机器就好比人一样,不能一有病就宣布没救了。对于废旧机器(比如汽车发动机),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整旧如新,继续为我们工作。
其实,说起修旧利废,本来也不是什么新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当时国家底子薄,资金和设备短缺,对这个问题曾经看得很重要。我们到虬江路旧货市场走一走,那里堆满路边的旧机床就很耐人寻味。这些淘汰下来的设备,修一修、加加油,不久还能找到新的东家。现在物换星移,情况同那时当然大不一样。然而“物尽其用”的原则还是没错的。只是我们的“修旧利废”应当更上一层楼,要更加科学、更重安全,就像卡特彼勒公司那样,把这件事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因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来做。
我发觉我们在许多问题上似乎兜了个圈子:以前富人吃肉、穷人咽菜;解放了,穷人翻了身,也吃起肉来。可现在发现,吃肉多对健康有害,于是又提倡少吃肉多吃菜。过去国家工业基础差,拼命要发展工业,大力倡导“两条腿走路”发展“五小”产业;现在反过来要保护环境,“还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把低效污染的工厂关停并转。来回折腾得够受!
要是我们不“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轻易把我们过去好的传统丢弃,我们的发展不是能少走些弯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