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焦点

矿山与基建市场将成工程机械制造商争夺焦点

时间:2013-11-29  来源:中国工业报  
 长期来看,全球的工程机械市场,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有成长的机遇,但是短期来看,确实经历着振荡,经历着变化。部分领军企业负责人就细分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思想的碰撞。   问题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工程机械重地,成为需求最多元化的市场,未来五年,你最看好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哪个细分领域?   小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CEO王子光:工程机械市场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中国在很多领域需求量都非常大。我觉得今后五年在基础设施这个细分领域的需求可能还更多一些。就小松的土方施工设备来说,未来将主要服务于两个市场,一个是矿山领域,另外一个是基础设施。   阿特拉斯·科普柯矿山与岩石开挖技术大中华区客户中心总经理文扬之:目前,整个中国矿山与建筑行业,相对于世界水平来说,机械化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我觉得,未来五年中国建筑行业机械化和矿山自动化的过程要分开,我们必须在细分市场应对客户的需求。   中联重科高级总裁张建国:从中联重科的角度看,我们看好土方矿山机械。因为中国企业在土方矿山机械上目前处于发展早期,这个行业还是由国际品牌占领着,所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土方和矿山设备是我们在市场上下一步的重点,同时中国城市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土方机械。   徐工机械副总裁孙建忠:在未来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上,传统的主机产业依然是未来的重点,比如现在的混凝土机械、挖掘机以及起重机械。但是,成长空间比较大的,我们更看重一些环卫设备,高空作业设备,包含一些小型的工程机械设备以及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机械,我觉得后四个在未来的增长空间应该更大一些,但是主需求还是传统的。   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罗东: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和它两大主要产品——装载机和挖掘机总的台量是分不开的。从产品细分的角度,我们还是非常看好这两个产品,未来,在这两个产品上,沃尔沃一方面将保持它的台量,另外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上也会不断升级换代。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平冈明彦:我认为今后中国市场的基础设施会有非常良好的发展,不光是在数量上面,还包括质量上,包括道路的质量和铁道工程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相当良好的设备维持工程质量。在矿山方面,虽然其现在受到国家经济调控的影响,但矿山设备的大型化和信息化,仍是该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问题二:在中国这个如此重要的市场,目前的营商环境如何?你觉得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文扬之:在目前这个市场环境,需求跟过去几年相比有所回落,但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产能还没有调整,所以大部分供应商处于库存过高的情况,库存过高带来的影响就是有恶性竞争的趋势,包括价钱、商务条件。行业里边应该思考一下怎么去避免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对这个行业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张建国: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我们的企业、客户、代理商还不成熟。但是,在行业面临起伏的时候,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我认为还要经过几道坎儿。所以,我觉得未来这个行业会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孙建忠:因为中国的工程机械走过了黄金十年,这种黄金十年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看中这个行业,也使这个行业的供需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是供大于求,因为供大于求,可能也出现了叫恶性竞争也好,或者我理解的还是叫过度营销。这种过度营销会带来一些运营的风险,比如存货、运输账款,包括现金流的紧张等等,是可能使企业处于高风险区的一种运营方式。   现在的中国市场供大于求了,但是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需求。因为有供需矛盾的变化,更提醒我们所有的主机制造厂如何练内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使我们的产品、品牌形象能够向中高端去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工程机械还是充满着希望,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罗 东:行业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是非常健全,准入的时候技术门槛不是很完善,退出的时候不是完全市场化的退出,所以这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说排放标准,从北京现在的天气,大家也感到排放标准很重要。如果在行业开始的时候,一直执行比较严格的排放标准,可能有一些企业它就不一定会参与到这个行业里边,实际也给现在行业里边主要的参与者,有潜力的参与者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觉得准入和退出机制应该也是比较重要的。   平冈明彦:2007年的时候,中国的市场供求是非常平衡的状态。但是,自从美国出现雷曼危机以后,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造成2009、2010、2011年整个市场出现非常大的变化,就会造成大家的误解,说这个市场是不是会飞速发展?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在当时全世界经济都衰退的情况下,各个厂商都觉得中国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所以就出现了这种往中国市场过度投资的情况。   问题三: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到底拼的是什么?是产品质量,核心技术还是体系?   王子光:一个是技术。技术上并不是说国外品牌就是技术完全好,但是,这些国外产品往往有自己的独到优势,比如卡特彼勒或者小松包括沃尔沃在内都有自己多年的完整配套体系。小松的产品,包括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阀都是自己的,这些东西可能在产品的匹配上占优势,在生产成本上也可能有优势。中国国内挖掘机厂家,基本上是通过国际品牌配套件的采购做起来,所以做出来之后,产品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到产品更新换代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差距性。所以,国内企业必须突破关键零部件这一关。   还有一个就是人才,这个人才包括企业自身的人才,也包括销售网络。   文扬之:本地产品和外国产品的区分越来越模糊,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这些设备能够给他的业务带来一个什么样的附加值和利润,这是客户采购这台设备的目标和目的。所以,大家所面对的竞争现在是一样的。   张建国:现在,在工程机械某些子行业,比如混凝土机械行业、起重机械行业,通过前几年的角力,中国企业已经完全占据了上风。但是,占据上风的原因就是关键核心零部件大家都是从外部采购的,而且它的批量相应的比较小,所以对于中国企业综合实力要求并不高。而目前在土方机械领域,关键零部件、发动机、液压元件仍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薄弱点。   但是,随着中国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我想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它竞争的是一个综合实力,从品牌到技术,到人才,到管理,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客户的了解和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所以,对外资企业来讲,怎么样尽快做到本土化,对中国企业来讲,怎么样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企业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罗 东:实际上中外企业比拼的东西没有很大的差别,我想把它描述成是以品牌为基础的整个平台,包括产供销,它是从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整个的环节,整个平台不能有明显的弱点,但是必须要有明显的强项。以沃尔沃为例,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传动链,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这样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连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效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只是说大家在每一个市场的侧重点不一样,可能对新入门的客户来说,其会更侧重性价比;而在高端客户方面,实际上中国这一层次客户的需求有可能比国外的客户还要高。所以,大家实际上竞争的东西比较接近,只是在每一个市场的侧重点不一样。   平冈明彦:我一直觉得中外竞争当然是有一些,但是挖掘机技术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虽然在某些比较专业的领域,包括超大型挖掘机方面,有可能外资厂商有更大的发言权或者技术优势,但是每一次展示会我们都会看到中国企业一些新的变化。总而言之,中外公司其实技术差距是越来越小的。现在中资企业往往会在开发和销售方面都加快他们的速度。   但是,我建议是不是能够考虑到除了开发和销售以外,还考虑到产品的耐久性,包括废旧排放标准。我们认为一个产品应该考虑它整个寿命周期,不光是在中国制造完成以后完成销售就算,我们还是希望它在中国使用数年以后,仍然能够作为二手机卖到国外进一步进行工作。我的想法是大家不要只着眼于开发低端产品,因为低端的产品开发出来卖掉以后,它的残存价值会越来越低,反而导致用户实际在整个产品的寿命结束以后,算一笔总账,发现这个挖掘机其实并没有挣到钱。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