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结束时人们总会思考过去,而新年伊始则总在思考未来。在新的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大考验。2014年是转型升级突破年,厦门机械行业应该如何迎接这场考验?
日前,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厦门市召开“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型升级”座谈会,来自厦门机械行业的20多名企业家就新一年机械行业的发展形势作了深入的探讨。
由“量变”到“质变”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尽管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占全世界19.8%,居全球之首。但一方面几乎所有看得见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严重依赖山寨,是中国制造业的痼疾,在劳动生产率、研发力量等方面依然乏善可陈。
实业救国的口号已经出现了很多年,发展民族工业一直是经济发展之根本。厦船重工的罗加福主任用“一业带百业”来表述发展船舶工业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他说:“粗略估计,全国三分之一船企已经倒闭,三分之一还在垂死挣扎,还有三分之一异军突起。福建船企大部分属于异军突起者,这靠的便是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接下来罗主任颇为自豪地谈到,去年厦船重工获得了8艘拥有8500个车位的汽车滚装船订单。“该批量系列船将从2015年开始交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汽车运输船,厦船重工掌握着该领域最难的技术,并因此屹立世界之巅。”
市场萎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税赋增加,信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还有人才问题、金融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必然倒逼机制,所以中国经济不能仅仅求大,它必须转型升级,由“量变”到“质变”,做精做强。未来,高端将会崛起。但是,在眼下,企业要在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商机。推动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大时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围绕转型升级展开,所有的政策,将更多地增强经济体的内在生命力,调整经济结构。未来几年的政策将越来越有利于实业发展,实业要依靠政策,重视技术对接,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现转型升级。但是转型升级不能仅仅靠政府政策推动,厦门模具协会的张可均秘书长说到:“靠政府的保护,在羽翼下生存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技术新了,产品新了,降低了成本,效益自然就可观了。”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
创新,已提出很多年,但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一直为人诟病。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与会者们都表示赞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的吴欣铠对“技工供求缺口巨大”的感受尤为深切。他说:“且不论员工技术水平如何,眼下招工已经很难了。年轻人个性很强,员工流动性也很大,这也使得培训等工作变得格外困难。”他对技改表示期待,但同时强调,技改不是一本万利的,企业需要结合外部力量,更需要自身努力。
“90后年轻人不愿意搞研发,想搞销售,想赚钱,想买房,不管是硬件人才还是软件人才,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总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人才的企业怎么做研发,没有先进的技术又怎么与先进外企竞争?”明翰电气的老总深有体会地说,“拼GDP,拼产量,拼不出绝对竞争力。”他直言,转型升级要从人开始。“培育人才,要解决年轻一代的后顾之忧(房子、孩子教育等问题),创造年轻人静心工作的环境,要用行业需要影响政府决策,再影响教育。”
银华机械董事长王功尤对制造业的未来抱乐观态度,他说:“未来,装备制造业不能再依靠于政府投资拉动了,但机会还是有的。”谈到转型升级,王功尤强调了“质量”和“人才”两个方面。他说,与客户打交道使他深深体会到一点:当价格和质量交火时,都是谈质量,少有谈价格。而人才缺失,却令他深深体会到“国家在基础人才建设方面要有所作为了。”他表示,只要你和国外企业有接触,就很容易发现,中国员工的技能素质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太大了,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因为管理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员工差距自然就大,同样的机器也造不出同质量的产品。
技能型人才是保障实体企业生产系统正常运转和产品质量最关键、最核心的力量。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踏实学技能、当技工?在记者看来,这在于青年理想的变化。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成为了社会的隐痛。今天这个社会,一些诱惑和浮噪不停地向人们抛出诱饵,让人们毫无理由地去捕捉,去追赶。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强求年轻人静心搞研发呢?
经济减速不仅有利于机械行业“挤水分、调结构、抓创新”,也是企业落实创新战略,掌握产品创新主动权的良机,而其前提是必须先培养人才。目前来看,我们劳动力结构性缺口在两端,一头是高端人才,一头是高技能人才。一旦中国由劳动力大国转化为“技工大国”,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必将与日俱增。
突出龙头,发展产业集群
2014年1月28日,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抓龙头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福建省人民政府制订了2014~2015年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认真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至2015年,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80家,超500亿元企业10家,其中2014年分别为60家和6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力争达15家,其中2014年达10家。
抱团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张可均这样说:“搞企业千万不能单干,大企业要起到龙头作用。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不同企业要学着合作,资源共享可以减少资金投入,企业需要共同发展进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吴欣铠、泛科轴承的副总经理余继也都对此表示赞同。
注重“引智”、“引技”,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共享一批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在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核心领域,推进福建省企业与央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共同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福建省机械联名誉会长翁云雷在讲话时特意强调:“机械行业单一发展很困难,要形成集群。”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实业兴邦。实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然而,现如今的风向并不在实体经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四万亿元一揽子刺激政策之后,随着资金收缩,实体经济不振,实体企业贷款越来越困难,已成为企业家们的整体感受。这种情景很不利于企业发展,亟待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对此,厦工股份的许振明董事长从大局上做了分析:“机械行业过去两年进入了寒冬。眼下,社会资金不断往金融、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集中。这样的经济走向是危险的。制造业下滑的时候,要学习美国,对制造业引起足够重视,需要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反哺。现在美国的制造业呈上升态势,而中国的寒冬尚未结束。”
党的十八大后,不断发出了市场化改革的信号,企业家们对此抱有极大的期望,期望金融改革能给实业发展带来福音。
如果只用一个字概括中国经济过去的一年,“稳”字应是必选;而今年当是“变”。但与会者认为“变”亦不能操之过急。2014年,厦门机械行业要勇当海西机械行业的领头兵,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