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焦点

从EIMA看中国农机全球化:迎难而上 实现梦想

时间:2014-12-16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机展会之一,两年一届的EIMA展似乎也成了全球农机行业必不可少的“盛宴”,也成了窥探全球农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伴随着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今年,EIMA展上的“中国面孔”和“中国制造”也越来越多,既是中国农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窗口,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到国内企业与世界先进之间的差距,对中国农机产业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具有很好的借鉴、学习意义。
  “我们上届EIMA展就参加了,作为全球顶尖的农机专业展览会,是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这里不仅可以找到客户,关键是让我们对中联重机全球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实现路径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中联重机副总经理袁勇富已经是连续两届参加EIMA展。
  的确,全球化发展对中国农机行业来讲已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略显急迫的课题。
  中国农机行业“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成绩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中国农机行业再次聚焦,盘点十年成绩,共谋未来长远发展大计,农机行业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从行业公布数据看,2004年中国农机工业产值是850亿元,2013年则达到3570亿元,十年高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而从反应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另一个指标看,我国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十年前的34%跃升到2013年的59.48%,十年中年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用“黄金十年”形容中国农机工业走过的这十年确实不为过。
  从中国企业参加EIMA展来看,也反映出中国农机工业的不断发展。早在2004年行业协会就开始组织国内企业组团参加EIMA展,2012年的上一届展会国内参展企业已经达到80多家,而且企业的参展规模不断扩大。
  “从参加EIMA展的中国企业来看,不仅是参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关键是参展的产品技术水平、产品品质、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印证了中国农机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和农机工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参加展会的国内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
  在中联重机展区,简洁大气的展区布置处处体现着国际化的品牌元素,而16款技术先进、工艺精细的展示产品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企业品牌的内涵,到现场咨询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现场说着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企业商务人员专业、专注的和每一个嘉宾交流,这一切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机自主品牌企业正在走向世界、迈向高端。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农机企业全球化之路并不平坦
  虽然EIMA展上的“中国军团”越来越庞大,参展企业数量、展位面积、展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看都在彰显着“中国力量”的存在,但是当我们在展会上仔细研究、了解、对比世界一流农机企业展出的产品,无论是技术、品质、制造工艺等方面我们与跨国巨头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当你走完迪尔、凯斯纽荷兰、克拉斯等企业展区,会发现无论是大型收获机械、大马力拖拉机,还是牧草机械,国内企业和他们还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不仅体现在主机方面,在大型、复合作业、高端农机具方面,以库恩、雷肯、格兰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也让中国企业“望尘莫及”。而在部分经济作物、林果等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根本找不到“中国制造”的影子,尚存在许多空白区。
  “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技术力量雄厚,特别是在液压技术、控制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我们差距最大,部分高端产品我们尚没有市场化,同时一部分市场化的产品在适用性、可靠性等方面需要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参展的一位行业专家对中国农机产业表露出许多担忧。
  这种担忧并不过分。从国内市场和我国农机企业的出口情况来看,中国农机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全球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2013年,克拉斯并购山东金亿公司,标志着世界五大农机巨头企业全部落户中国市场。中国农机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巨头竞争、蚕食的主战场,对中国本土农机企业来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和跨国巨头的直接竞争已不可避免,而且这种趋势会随着跨国巨头产品下延、本土开发力度加大等,竞争更加激烈。目前从国内市场看,大型农机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在农垦、兵团等大型农场尤为突出。据行业统计,我国高端动力机械和配套农机具的对外依存度到达90%以上,已经引起政府和行业的高度重视。
  而从中国农机出口情况来看,虽然2013年我国实现农机出口交货值310.8亿元,同比增长近7%,2014年1-7月份农机出口168.86亿美元,同比增长8.22%。但详细分析后亦不容乐观。从出口结构看,2014年1-7月份168.86亿美元的出口额中,代表农机制造水平的主机产品仅50.7亿美元(共58种产品,内燃机、发电机组除外),仅占出口总比30%,出口结构不均衡。这其中泵类占19种,总计出口额达27.32亿美元,占主机总比53%,其余39种农机产品中,犁、耙、喷雾器、中耕机、农产品干燥器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较低产品占比近20%,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其他拖拉机、收获机等仅占8%。这表明,我国农机产品仍集中在对原材料简单粗加工领域,用于大田作业、经济作物采收的收获机械、大型拖拉机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出口区域看,亚洲仍是我国农机出口最大市场,市场份额达38%,小型拖拉机、耕种、收获机械等以亚非拉市场为主,欧美等高端市场对国内农机企业来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农机出口总体价格看,2014年1-7月份同比下降0.85%,凸显出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和激烈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这无疑对中国农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增加了阻力。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农机产业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机遇与风险并存,行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中联重机副总经理袁勇富表示。
中国农机企业要在转型升级、内涵增长中实现全球化发展
  世界是平的,对中国农机企业来讲已经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全球化对于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来讲都是绕不开的。而对于没有太多竞争优势的国内农机企业,既面临国内根据地的激烈竞争,又面临艰难的海外市场拓展,如何破题?
  也正是因为中国农机企业存在的短板、瓶颈等问题,也是企业突围、发展的机会。对比世界先进,农机自主品牌唯有聚焦高端技术突破和积累、通过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保障产品品质、整合全球资源,在转型升级、内涵增长中实现全球化发展,这基本上也形成行业共识,只不过实现起来有难度、需要过程。
  纵观全行业,国内尚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性农机装备企业。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气候、地形复杂,农业生产多样性明显,使得农机产品需求多样,世界上多数国家需要的农机产品和国内市场需求相似,这也是中国农机企业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了解,中联重机虽然是一个农机新秀,但从创业伊始就提出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并且不单单针对国内市场,而是站在全球市场需求角度,根据不同区域客户和农业生产需求,同步全球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独到的战略定位、独特的战略视野,中联重机正在走一条新的全球化道路。据了解,依托于技术创新优势,中联重机形成了由单一产品需求管理向产品需求、产品技术指导、产品使用反馈、产品改进服务等多元一体化的转变,致力于针对不同国家及区域市场需求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目前已形成海外产品资源400多种,并且已经顺利通过e-mark、OECD、GOST、CE、UL、EPA等多项出口认证,其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安全舒适性均得到了全球认证机构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让中联重机的产品通过遍布全球的200多家渠道,为全球近60个国家的不同肤色的用户提供服务。
  对于中国的农机产品,许多人“恨铁不成钢”。诚然,产品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无可回避,但中国农机产业毕竟有起点低、积累少、高端人才匮乏等现实情况,也有整体产业配套水平低、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国外等产业问题。但这对于致力于全球化发展的自主品牌来讲,不应是借口,只有迎难而上,积极突围,方能实现梦想。
  在中联重机的展区,我们碰到了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拥军,这个有着农机跨国企业高管经历的德国籍华人,对中国农机产业充满信心。“差距就是机会,补齐短板就有可能成功,中联重机坚持内涵发展与全球资源整合齐驱,通过全球技术、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用,打造高端产品,实现世界级农机装备企业的梦想。”从中联重机最近的一系列安排也印证了这一点,就在上月底中联重机北美团队在武汉国际农机展上亮相,该团队聚集了国际顶尖的技术、品质、运营等方面的专家人才,都具有丰厚的跨国企业从业经历,“国际范”十足。而就在本次EIMA展上,中联重机的意大利研发中心宣布成立,同时联合道依茨、采埃孚、博世力士乐等跨国企业组建战略采购联盟,共同打造世界高端农机产业链。中联重机的系列布局,其打造全球技术领先优势、抢占高端产品制高点的用意可窥见一斑。
  当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农机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共同迈向全球。
  热闹的EIMA展,全球农机行业的“盛宴”,虽然就几天的时间,但需要中国农机企业思考的还有很多,要让中国农机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自主品牌企业做的亦很多。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