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制造业的强国,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3.0,而中国尚在工业2.0阶段。正在德国首都柏林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17日这样解答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不同点。
马凯副总理17日下午访问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设在柏林的生产装备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主要侧重科研成果的工业应用研究,是世界第一个工业研究所,也是第一个开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所。该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技研究机构,目前在德国各地有66个研究所,2,4万名科研人员。研究所每年有2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其中30%由政府提供,研究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包括生命科学、光学和表面处理、微电子、生产技术、材料、国防与安全等多个领域。
弗劳恩霍夫协会董事库尔茨和生产装备研究所所长乌尔曼向马凯副总理一行详细介绍了协会情况和研究所在“工业4.0”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乌尔曼随后问马凯副总理对工业4.0的看法,这一问问出了马凯副总理十几分钟的长篇解读。
马凯副总理说,201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了一批专家,对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作了系统研究,研究对象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工程院提出了中国自己的工业发展战略。2014年,工信部牵头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国国务院将在最近对这一战略规划进行讨论,并在不久之后付诸实施。
回到乌尔曼提出的问题,马凯副总理说,比较“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少区别。共同点是,两个战略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着眼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支持的智能化生产。不同点是,一、两国的制造业基础不一样,德国是制造业强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占世界制造的20%,但有点“虚胖”,不强。二、发展阶段不一样,德国已完成工业3.0,而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字化,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所以,中国发展工业,要2.0、3.0和4.0齐头并进。
马凯副总理指出,不论“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无论共同点还是差距,都需要共同合作。默克尔总理多次表示希望中国企业参与“德国工业4.0”,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德国制造业发达,而中国信息技术发达。反过来,“中国制造2025”也需要德国参加,因为工业2.0和3.0的改造,需要德国的先进技术。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制造业的改造,到处都要科研,到处都有商机,所以也欢迎德国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
马凯副总理说,从介绍中了解到,弗劳恩霍夫协会与中国已有很多合作,对此感到高兴,希望协会在今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合作。所谓宏观,协会可加强与中国政府合作,多向中国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中观层次,协会可加强与中国各省市合作;微观方面,加强与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可以把好的研究成功和项目推荐给中国企业,也可以推荐中国企业把一些研究课题交给协会做。
马凯副总理还向协会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他说,在与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会谈时达成了共识,两国将建立“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两国纲要的实施。工作组已经确定了双方牵头单位,但它是开放的,欢迎弗劳恩霍夫协会参加。
在解答有关“工业4.0”问题之前,马凯副总理对弗劳恩霍夫协会科研和应用“两位一体”的结构表示赞赏,认为很值得中国学习。马凯副总理特别指出了两点:一、如何把科研和生产、教学和科研结合,是你们的强项,而这恰恰正是我们的弱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学校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应用;我们的科研人员,只盯着学术论文、取得教授资格,也不注重应用。二、协会兼具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从理论提出到开发生产一步到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此外,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和企业有一套成熟的经验,政府既不是管得很死,但又不是撒手不管,分寸把握得很好。
双方讨论结束后,马凯副总理一行还参观了研究所的成果和产品演示车间。车间里演示的“自我控制生产模拟”,机器和机器、机器和零件之间实现了互相对话,零件会自动找到空位的机器,找出最优化生产流程。这大概正是“工业4.0”的序曲。马凯副总理饶有兴致,仔细听取技术员的讲解,并不时提问,了解细节,最后在礼宾官的催促下,才道别离开,奔赴下一个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