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四届三次会员大会2016年3月2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总结“十二五”和2015年工作,分析形势,凝聚共识,提出“十三五”行业发展和2016年重点任务,努力以良好开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基础。
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 为开创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新局面努力奋斗 》的工作报告。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2015年及“十二五”行业发展简要情况
2015年,机械工业在困难形势下实现了温和增长。1-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低于上年增速4.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32%,实现利润总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税金总额8869亿元,同比增长5.0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665亿美元,同比下降8.13%。其中进口2777亿美元,同比下降14.06%;出口3888亿美元,同比下降3.36%,实现贸易顺差1110亿美元。
在公布的64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8种,占比为28.13%,产量下降的有46种,占比为71.87%。其中大型拖拉机产量为7.74万台,同比增长33%,数控机床产量为23.5万台,同比下降9.53%,发电设备产量1.1亿千瓦,同比下降17.2%,保持了连续10年产量超亿。汽车产销分别为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5%和4.68%,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产品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同比下降,142种主要产品中,累计同比下降的有103种,占比72.5%。企业亏损面12.82%,比上年上升2.8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9.29%。同时,在市场倒逼和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机械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在提升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现代制造服务业以及探索新型营销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十二五”期间,机械行业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复杂形势,深入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行业“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绩。
一是产业规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五年间,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9%;全行业资产规模由“十一五”末的10.97万亿元增至“十二五”末的19.27万亿元,年均增长11.91%;主营业务收入由13.96万亿元增至22.98万亿元,年均增长10.48%;利润总额由1.17万亿元增至1.6万亿元,年均增长6.45%;出口总额由2585亿美元增至3888亿美元,年均增长8.51%,实现贸易顺差由31.36亿美元增至11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是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阶段转变,机械工业增速进入平缓增长的新时期,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与民生、消费相关的产品或行业增长较快,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食品包装、农业、环保机械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智能、绿色相关的行业产销形势相对较好,仪器仪表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特高压输变电、抽水蓄能机组、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等发展势头均好于常规产品。
三是实施创新战略取得显著成果。大型核电、水电、火电和风电设备、特高压交直流及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油气长输管线关键装备、大型煤化工关键设备等高端设备自主研发取得突破,燃用准东煤350MW超临界锅炉研制成功,并投入工程应用。长期受制于进口的流程工业用DCS控制系统国产化取得成效,国产DCS系统市场份额已超越外资产品,并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三基”领域中高压绝缘套管、变压器出线装置、优质冷轧矽钢片、大型电站锻件等一批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基础件、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取得进展。大型压缩机、水轮模型与电站安全阀试验台等平台相继建成,部分领域已达世界同行先进水平。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成效日益显著。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0年增长30.35%回落至2015年的9.7%,前期快速扩张的趋势明显趋缓。同时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15年用于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9.02个百分点,而且其比重占行业投资总额的27.9%,比2010年提高7.43个百分点。区域结构继续向政策预期方向调整。2015年东、中、西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中,中西部地区比重较2010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中比重由30.82%增至33.29%。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52.3%增至2015年的60.51%,提高了8.2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差额由逆差274.36亿美元转变为顺差505.64亿美元。
五是行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智能制造、“互联网+”开始起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现代物流等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传统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开展了“互联网+”的尝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融资租赁营销模式在冶金、矿山等一批成套项目上开始探索,农机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开始应用,传统企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持续推进。
同时,多种所有制企业全面发展,民营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2015年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7万亿元,同比增长6.4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16个百分点,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9.05%,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7.7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为8860亿元,在全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55.4%,比2010年提高8.94个百分点。
总体看,机械工业在遭遇困难、面临诸多矛盾问题的背景下,经过全行业努力,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当前经济形势和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正确研判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厘清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是我们开局起步的重要前提。
(一)当前经济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出现突然性事件的可能性也较大,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但基础不牢;欧洲、日本经济增长趋缓,存在通缩压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继续放慢,可能遭遇新的冲击。预计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低于潜在增长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世界经济将经历深度调整。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正常化;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性改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从泡沫化状态回归常态。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关系世界经济全局,如果不出意外,将为今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奠定良性基础。同时,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需要着力应对好总需求收缩、产业结构调整、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资本跨境无序流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要应对好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发展圆满收官。 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增长之源。经济结构加速优化,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全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创新驱动转变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高于一般工业4.1和0.7个百分点。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外贸和投资取得可喜成绩。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高附加值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走出去”步伐加快,至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8.2%。中国经济换挡不失速,新动能在加快形成。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出口优势与参与国际分工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需要把握的要点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挑战任务面前,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思想认识上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科学研判形势,保持发展定力。要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演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尚未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提升,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利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我们要密切跟踪研判全球经济趋势性变化,坚持底线思维,结合行业和自身实际,及时做好预警预案预控,在机遇和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
要深入认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深刻认识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进行审视,需要我们运用新的发展理念进行思考,以准确把握新常态内涵,认识其内在必然性,克服概念混淆滥用和把新常态当做避风港的倾向,增强主动作为、勇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强化发展新理念,筑牢思想根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发展理念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要立即调整、坚决纠正、彻底摒弃。并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在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机械工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智能转型,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创新这一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协调发展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形势下,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我们要学习把握这一制胜要诀,下气力解决好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产能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主机附件发展不配套等现状,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绿色发展的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我们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通过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实现清洁生产,提供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机械强国必须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加快提升自己。必须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加快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力度,努力在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权。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体现,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脊梁,就要主动担当,在生产更多更好产品、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物质需要的同时,加强行业之间、上下游之间、主机与零部件之间的融合合作,优势互补,实现行业、企业和职工的全面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们做好“十三五”各项工作的思想法宝,要深入学习,领会实质,自觉践行。
三是找准问题症结,凝聚行业共识。经过“十二五”发展,我国机械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规模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症结。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中低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经营环境趋于严峻。在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机械工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我们要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正视眼前困难和问题症结,看到外部和自身的有利条件,分析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提高换挡降速的容忍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进一步强化全局观念,形成行业上下一盘棋,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加大力度,在“三去、一降、一补”协同作战中增强合力,在企业优化重组和抱团出海发展中加快步伐,同舟共济走出困境。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率意识,自觉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营销模式,主动挖潜、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增强软实力,练就一身敢打能打硬仗的真本领。新常态需要新境界新状态,新发展需要新理念新精神,全行业要坚定信念,凝心聚力,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结合当前形势,按照国家整体部署要求,2016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行业发展纲要的部署要求,围绕机械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以改革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强实力,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以良好开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工作任务是:
1、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行业稳增长。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困难形势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和个性化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机械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扩大需求和提升供给质量能力上有所进展。分化加剧、下行严重的行业,要加强引导服务,加强市场分析预测,细分到重点产品,逐一提出提质增效的应对之策,为企业行稳致远提供保证。企业要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依托高端产品、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重点在数字化车间、关键工艺设备、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环节,在新老设备更新换代、优先采用创新产品等方面,加大投资和实施力度。要积极参与实施智能化、绿色化重大技改项目和示范工程,坚持技术突破与质量品牌培育并重,提高产业供给质量和产需对接水平,多措并举拓展市场空间。要持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中机联将继续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建设运用“机械工业运行监测及预警系统”,配合开展电线电缆、变压器等机电产品的价格监测,进一步健全贸易摩擦和产业预警平台,提高经济运行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将继续以优质产品和诚信企业表彰为抓手,整合行业检测资源能力,深入开展产品认证、质量兴业和典型宣传推广等工作,推进质量改进、品牌培育管理、产业集群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管理提质升级,综合发力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将继续搞好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的推荐发布,推进淘汰高耗能机电产品,促进行业提质增效。经过全行业努力,实现2016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5.5%,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3.5%左右的预期目标。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本着“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要求,坚持有保有压、分业施策、统筹推进、务求实效,努力把优化产能与建立退出机制有机统一,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促进结构优化。要选择重点行业加大调整力度。鼓励基础件、机床、仪器仪表等行业,围绕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高端产能供给能力。要积极实施铸造、内燃机、紧固件、电镀、热处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一批行业规范条件,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使一些不符合规范企业逐步退出。要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创新,改造落后供给,创造新增供给,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要加快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释放产业活力。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务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工程建设+装备+运营等方式,推动电力装备,起重运输、工程机械、石化机械和矿山机械等优势行业产品出口和产能合作,带动设计、施工、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要运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建设一批境外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要进一步推动中、西、东部机械工业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中低端产能过剩状况得到缓解,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出口交货值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目标。
中机联将充分运用现有的对外合作关系和相关的资源资质,与专业协会、地方行业组织一道,继续在参与国家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市场动态信息、实施国家重点工程、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新兴产业和再制造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服务。将通过加大产品认证、公布并废止一批产品技术标准,促进过剩产能退出。通过参与国家进出口相关政策制定及税率调整等渠道,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今年上半年,中机联将组织召开机械工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大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提出进一步推进落实的思路和措施。
3、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依托强国战略相关政策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精准发力。要瞄准十大领域亟需的短板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专用设备,特别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特殊产业的专用成套设备,力争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组织集中攻关取得突破。要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等领域,率先突破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计量测试等瓶颈问题。要大力推进高速精密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机传动装置、精密测量仪器等基础件,以及先进工艺、工程技术等示范应用。要积极推动建立主配牵手平台,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件协同发展。要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农机等专项,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努力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强行业综合实力。到“十三五”末,实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端装备销售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
中机联要和各专业协(学)会、科研院所等会员单位一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继续抓好行业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平台基础、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大众创新活动开展,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专项和创新工程,在推进自主化研制、推广关键技术系统设备应用、加大首台套政策落实等方面搞好组织协调服务。要加大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和组织落实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加快机械工业标准国际化进程,扩大国际标准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要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在推进建立主配牵手平台、推进产业链紧密协作、引智引技等方面创造条件。要继续做好行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和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推广工作,抓好“中国专利奖”、“杰出工程师奖”推荐工作,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将继续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今年下半年,中机联将组织召开第二届机械工业科技大会,总结谋划工作,提出加强行业创新的措施意见。
4、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结晶,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要依托智能制造专项,突破传感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测控装置的智能化,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提供技术基础。要参与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跟踪总结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经验,加快在电力装备、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集成创新与应用。要结合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推进云制造与推进企业创建新业态,开辟融合新路径。要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制定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领域的标准,夯实智能制造标准基础。
中机联系统要整合资源优势,发挥联动效应,主动在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中做好服务。要以搭建机器人产业发展平台为切入点,努力推进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试点示范企业的标杆作用,加快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组织召开机械工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5、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机联创新发展。当前,按照中央总体部署,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第一批试点已经启动,中机联列为第三批,预计2017年进行试点。这次改革主要是从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管理、党建外事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实行分离,按照去行政化和社会化市场化要求,促进行业协会实现依法自主发展。脱钩改革后,中机联与国资委、中机联与系统单位之间的代管关系将发生变化。中机联系统党的关系将隶属于国资委党委管理,并维持现有的两级管理体制。原中机联系统的事业单位将实行分类改革,按照职能分别划转相关行政部门管理。
为稳妥实施改革,中机联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积极参与有关改革和配套文件政策等调研工作,召开系统单位座谈会,听取情况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诉求建议,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中机联改革的初步框架思路。我们会密切关注脱钩试点情况,及时组织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我们将主动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继续强化“四个意识”,按照国资委党委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5A级协会的复评工作,认真实施中机联发展规划,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要加快缓解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等矛盾,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顺应市场化社会化新趋势,把握产业规律特点,积极构建中机联系统以党建工作为保障、以会员关系为纽带、以业务工作为平台,条与块结合、综合与专业互补、有分工、有合作、协同共进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更好服务于行业发展;强化智库和资源建设,搞好产业和自身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对接行业企业及会员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准,努力构筑和强化中机联业务品牌的高端性和权威性,真正做到让政府、行业和会员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