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而变得有些特殊,因疫情而延宕了两个多月的“两会”终于在北京召开。今年的“两会”错过了春天,却处处都释放出了春天的“希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科技创新的脉搏正在强而有力地搏动,这其中释放的,是国家更加坚定的发展信心。
科技创新的驱动,点燃了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换挡后的经济列车提供强劲动力。作为“老字号”的国有制造企业,徐工肩负着“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率先探路大吨位起重机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贡献科技创新的智慧、探路无限可能的未来。历经艰苦求索,徐工不负众望,将大吨位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技术“千吨级”,开启工程机械新纪元
大吨位,就只是吊装吨位大?事实远非如此,只有建立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基础上的大吨位,才能真正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真谛,才能真正凸显科技创新的本质。在大吨位及超大吨位领域,徐工一马当先,彰显着中国起重机制造的顶尖水准。
过去,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一窝蜂地拼抢中低端市场,造成了结构性产能过剩。而徐工前瞻锚定高端市场,瞄准国际先进标准,以技术创新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此,徐工近年来在行业中率先推出起重机G一代技术平台,引发行业新一轮的技术和品质变革。数千名起重机研发人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考验,完成了全系列起重机的更新换代。沿袭徐工50年臂架研究设计经验、历经30万用户的智慧淬炼,在伸臂技术、悬架技术、底盘技术、行驶舒适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都赶超国外先进企业,部分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也由仅供市场使用的工具,逐渐变成安全可靠、智能节能、用户喜爱的“工艺品”。大吨位起重机作为徐工的“王牌”,已经成为徐工成就大国重器和国家砝码的强大支撑。
“吊装劲旅”踏征途,辗转多地功勋满身
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了徐工大吨位起重机产品的快速发展,大吨位设备走南闯北、远渡重洋,在国内外超级工程中大放异彩。技术创新驱动所迸发出的强劲实力,让全世界的目光,都朝着东方、朝着徐工汇聚。
去年5月,一台徐工的千吨级起重机于河北柏乡风场惊艳首吊,一举刷新全地面起重机世界最高风机安装纪录。而后,多台徐工“千吨级”与广大风电人一起步履不辍,奔赴南北风场,经受了各种施工环境和工况的洗礼和考验,并不断挑战极限,挺起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世界第一吊”XGC88000四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不断南征北战,在国内外的高难度超级工程中大展身手,曾完成了海岛炼化项目设备体积最大、高度最高,吊装难度最大、吊装要求也最高的千吨级丙烯塔吊装,张扬着大国重器的威武雄姿。沿着“一带一路”的路径,去年10月,XGC88000走出国门,在沙特完成海外首吊,圆满完成沙特项目最核心、最重的1926吨洗涤塔吊装任务。今年3月,XGC88000转战海外第二站阿曼,成功吊装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总重约2000吨的全球最大洗涤塔。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与中国吊装方案完美结合,让中国装备制造技术的实力得到了全面而有力的彰显。
凭创新立足,一次又一次的实战检验,不断地强化着徐工大吨位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引领地位。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徐工,让亮丽的中国名片在国际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徐工号”破浪远航,征战星辰与大海
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开放包容,协同合作,更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随着国际化战略上升为徐工的主战略,徐工国际版图扩张的步伐日渐提速。科技创新的内生因子,造就了徐工“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之外,徐工在开发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之时,还根据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环境特点、人员操作习惯,在成本、可靠性、低温保护、高压报警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发,有的放矢进行适应性改进。这一切,让徐工走向全球的脚步,踏得更加坚实而铿锵。
今年4月,国内一大型深水港热闹非凡。数台身披蓝色“战甲”的徐工大吨位起重机,正被依次吊装至港口停泊的巨型远洋货轮上,整装待发,即将远航。徐工大吨位起重机批量出口澳洲,这其中映射出的,是徐工工程机械设备正在全面受到欧美高端市场的喜爱。
截至目前,徐工千吨级产品销售已突破30台,保持着行业绝对引领地位。“徐工浪潮”席卷全球,徐工产品已经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而徐工大吨位起重机产品更是以其突出的创新技术、性能优势,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夺目。
时至今日,掌握千吨级起重机技术的国家仍然屈指可数,中国力量正逐渐被全世界重视。徐工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正走得步稳蹄疾。徐工这个老牌国有制造企业,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持续发展蓄积磅礴力量,必将为行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