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成为国家战略。
在环保力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2020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准发布《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发布稿)》(以下简称“国四”),规定了第四阶段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
据生态环境部发函表示,“国四”排放标准将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悬在主机厂商和广大用户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环保和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但我国目前执行的排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国四”排放标准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而制定的最新标准。
在环保要求以外,“国四”排放标准又会对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呢?
2021年3月18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四阶段排放标准(工程机械行业)交流研讨会在无锡举行。相关机构领导、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代表通过生动的主题演讲,使与会的工程机械主机和发动机企业对“国四”排放标准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成为行业共识。
新标准带来新的市场需求
“碳中和”背景下,“国三”排放标准以下的设备出清,将释放大量的存量更新需求。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后续环保要求将进一步加码。随着多项排放新规陆续出台,不符合“国三”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设备将逐渐退出市场并被替代更新,下游迎来新一轮以更新量为主导的需求释放。
以挖掘机为例,“国四”出台后,“国二”及之前的设备将逐步淘汰。按照2020年30万台的实际需求量测算,我国目前挖掘机保有量已经接近200万台,“国二”以前的挖掘机保有量超过100万台。
可以预见,“国四”排放标准一旦正式实行后,可能出现旧机的集中换新高峰,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库存机的集中销售。该部分更新需求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快速释放,产生较大体量的市场需求。而挖掘机向来被誉为工程机械市场的“晴雨表”,可以预见整个工程机械市场也将借此机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国四排放标准实施时间的正式确定,将很大程度上加速主机厂商及发动机制造商的产品更新周期;对于用户而言,则需要关心自己的设备是否符合最新非道路排放检测标准,与此同时,用户在购买新设备时,是否符合国四排放标准也将被作为选择的重要条件。
新标准的实施,有望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一段清库存、更新换代的高峰期。相关机构研究认为,工程机械市场周期性减弱成长性增强,未来几年将整体保持小幅波动,上轮周期“大起大落”的走势不会重演。本轮周期中行业龙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经营效率改善、更加重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及智能化生产,龙头强者恒强趋势明显,在小幅波动的周期中龙头企业有望带来超预期的业绩弹性。
新标准与旧设备的处理
“国四”排放标准出炉后,清库存、升技术、更新渠道都化为迫在眉睫的压力转嫁于用户、代理商和厂家之上。尤其是对用户而言,“国四”排放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旧设备的淘汰与升级,二是符合新标准的设备价格及后期使用中增加的成本。
对于老旧工程机械设备的处理是当前终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官方对于老旧设备的退出机制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标准和法规。但是各地均在逐步提高环保标准,比如2018年国家出台国标36886,规定了在用的二手设备的烟度排放限制;2019年,根据国务院十一部委“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要求,全国各地大概300多个地级市开始逐步设立低排放区。禁止高污染排放的设备进入低排放区。
除了限制高污染排放设备进入低排放区,以此倒逼市面上设备更新以外,对于满足相关条件的,升级改造也是一种有效手段。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介绍,功率在37kW或者是56kW以上的“国三”设备大部分都会配备电喷发动机,技术改造相对容易,可以尝试加装后处理装置(DPF或者SCR),能够有效控制颗粒的排放。对于“国二”和“国一”设备的处理,也应分情况而定:高附加值、高成本的设备,可以选择加装后处理装置;而“国一”和附加值较低、购机成本较低的“国二”设备,本身残值已经较低,可以考虑直接转入再制造环节或者报废。
此外,符合“国四”新标准的设备价格及后期使用中增加的成本也是用户较为关心的问题。对此,王金星表示,一台设备加装DPF、SCR等处理设备的成本大约是2万~4万元,加上每年约两三千元维护保养的成本,与设备本身的价值相比微乎其微,但这样能保证发动机的有效运转时间,降低维修频率,带来的回报要远高于这些投入。
在非道路移动机械四阶段排放标准(工程机械行业)交流研讨会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表示,在国四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协会将继续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标准制定单位反映行业的实际问题和诉求,整合行业上中下游资源,提升为行业的服务范围,共同推动行业的排放升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