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徐工机械完成向徐工有限全体股东发行股份吸收合并徐工有限,并实现整体上市。备受关注的“新徐工”在完成整体上市近两个月后,交出首份成绩单:前三季度报显示,徐工机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750.54亿元、46.76亿元,超过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工程机械公司”。
实际上,受房地产行业需求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下行调整期。在行业需求承压的背景下,混改后的“新徐工”企业活力逐步释放,这也成为徐州工程机械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缩影。
获评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徐州工程机械集群,是我省“十四五”重点打造的6个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徐州是如何持续强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使工程机械“一号产业”核心地位不断夯实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品牌影响又该怎样持续提升?连日来,记者走进这座苏北城市寻找答案。
工程机械,“垒”出老工业基地产业新格局
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强市,是徐州发展的核心词。而工程机械产业,正是徐州十年来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脉络清晰:早在1994年,国际机械“巨鳄”卡特彼勒来到中国寻求合作,徐州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制造业人才储备,促成卡特彼勒与徐工集团以合资方式合作建厂。
2012年开始,徐州市邀请专业机构根据产业现状,多次量身打造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规划。揭开了工程机械大发展的序幕。
随着卡特、徐工等龙头企业在徐发展迅猛,利勃海尔、蒂森克虏伯、阪神机器等一系列专注于整机或核心零部件的知名企业纷纷来徐布局,以点带链、聚链成群的“强磁场”效应充分彰显。徐州逐步在工程机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实现企业覆盖,构建起完备的“主机一零部件一后服务”全链条协作关系。
招大育强激发产业动能,集群化引发“规模效应”,2021年,徐州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上产值1618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5。目前,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营业收入超百万的设计、制造、维保、租赁等关联企业2150家,从业人员达16万余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新型装备、相关配套产业为补充的发展业态。
进入新发展时期,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徐州市委、市政府因时、因势而动,将工程机械确立为全市“一号产业”重点打造、精心培育,相继编制《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动全市工程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定下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新目标。
目标既定,就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力,建立机制推进创新发展。
“工程机械产业在徐州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催生着服务理念、服务质量的不断转变。”徐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张伟介绍,今年8月份,徐州市委市政府建立“四个一”推进机制——组建一个由牵头部门、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工作专班;成立一个产业联盟,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产业共性问题搭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打造一个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强一套要素支撑,加强供应链金融、扩大融资渠道、引育产业基金等金融资本支撑,强化工业用地、用能、用水、用电、排放等要素保障。
“通过‘四个一’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产业培育格局。”张伟说。
“群雁齐飞”,壮大产业“吨位”提升产业层级
记者在徐州采访时发现,当地人对工程机械产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徐州市工信局制造业推进处的孙明祺说,这是因为在当地,已经有工程机械产业千亿企业1家,百亿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33家,规上企业283家,形成了“一超、一大、多强”的企业梯队。很多当地人的亲朋好友,就在这些企业中工作。
“产业航母”的打造离不开一家家企业组成的集群编队。“头雁领航、群雁起飞”,正是徐州发展工程机械集群的培育思路。
龙头企业是“主心骨”。在徐州,徐工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然而,让徐工这样的“大块头”继续健康成长着实不易。徐州市政府连续4年制定实施支持徐工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政策供给和精准高效的要素保障。
为助力徐工壮大产业“吨位”,2018年以来,徐州市通过腾笼换凤和报批报征保障工程机械产业用地2000余亩,徐工特种起重机械、徐工履带式起重机械、徐工港口机械、徐工养护机械、徐工大吨位装载机等一批“大块头”项目顺利建成,力保徐工连续两年挺进全球前3强。
光有徐工这样的“主舰”是不够的。“专精特新”企业,是细分赛道的领跑者,更是“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徐州市精准遴选致力于补齐技术短板、填补国内空白的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以独门绝技赢得竞争优势。
“随着主机产品底盘技术的升级,非公路车桥行业市场正在被公路车桥厂商凭借大批量、低成本的优势渗透,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徐美刚坦言,在主机厂对于技术、质量、成本、交付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作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徐州美驰非公路产品坚持走差异化产品发展道路,在保证主流工程机械产业配套的前提下,大力发展IGV(智能运输车)、港口机械、矿山机械等新产业门类、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完善产业自主配套,带动自身业务增长。
供应商同样至关重要。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制造和设计工作机具、钣金结构件的主机配套件供应商。经过27年的发展,已形成中国、泰国、墨西哥三大生产基地。“我们一边开拓海外市场,一边补充本土产业链。”公司总经理柳学强说,徐州本地的配套供应商主要以钢结构件为主,其他如液压件、电器件等配套供应商较少,这也成为集群内可以完善的方向:通过鼓励、引导本地供应商积极参与,实现本地化生产。
建好企业梯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个梯队的整体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层级。眼下,徐州正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点燃创新引擎。同时,出台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实”融合。一幅幅工程机械企业“向智转型”的生动画卷正在江淮大地上徐徐铺展。
“一号产业”,朝着高端化“深挖”重塑产业版图
坐拥厚重产业家底的徐州,如何在工业机械集群领域继续“深挖”?
当地坚持把工程机械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并提出朝着高端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的明确路径,进一步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成为首要方向。
记者了解到,徐州采取引进合作与自主研发双向突破。一方面,针对液压系统、发动机、变速系统、三电及整车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分别引进1—2家产业需求高、核心技术强、国内外领先的制造商。另一方面,推动本地与外地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合资合作。特别是,建立激励及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本地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材料的首批次应用,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徐工传动对研发非常重视,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5%。”徐工传动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吕昌感慨,创新是制造企业的“DNA”,徐工传动聚焦高端零部件研发生产主业,打造出高端一流的系列化变速箱、驱动桥、减速机产品,是国内唯一具备成套化传动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下一步公司将瞄准高端产品市场持续发力,特别是出口机型所急需的核心零部件。
强化国际化拓展,是集群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另一重要方向。
今年8月,超百台徐工XE270E纯电动挖掘机出口至南美市场,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挖掘机出口第一大单”的新纪录。截至8月底,徐工全球版图已扩容至191个国家和地区。“徐工将坚定实施国际化主战略,抢抓国际市场良好机遇,加快‘研产供销服融’全价值链、多模块的全球战略布局,‘高举高打’全球高端市场,全力以赴开拓增量市场,持续提高国际化收入占比,打造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表示。
加快数字化提升, 徐州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开展系统集成应用创新;
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强企业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管理,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等标杆示范,带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
统筹集约化布局,徐州开展连片工业用地拆迁改造,突出“产城融合”,打造工程机械小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支持标准化制定,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更多的徐州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提升产业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加速服务化进程,支持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后市场服务资源,打造一体化的后市场综合服务平台……
“下一步,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徐州响应国家战略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业务拓展工程,全面开启全球化的‘研产供销服融’全板块、全价值链的新征程。”张伟介绍,徐州力争到“十四五”末,工程机械产业国际化收入不低于40%,同步提升徐州1000家、全国全球近4000家企业的供应链水平和同盟军队伍,拉动形成3000亿元规模的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
我们也期待,随着工程机械成为中国优势产业,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能够凭借规模经济、产业链优势、运营效率优势,逐步取得“龙头”地位,改变并重塑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