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焦点

工程机械行业两会参会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时间:2025-03-17  来源:互联网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工程机械行业的代表与委员们积极履行职责,紧扣“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命题,从实践出发,围绕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产教融合、金融税收、绿色转型、智能化发展、成果转化等核心议题,掀起了一股建言献策的热潮。这些建议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体现了代表、委员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彰显了他们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让高校的成果创新能更多地转化为企业的量产技术和产品

作为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杨华勇常委常年深耕制造领域,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关注从创新研发到批量生产过程中的中试问题。他在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转化过程中发现,新产品研发的中试环节薄弱,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瓶颈。杨华勇常委呼吁广大制造业企业向高校等科研机构开放研发和制造的真实场景,尤其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一起合作打造中试平台,冲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杨华勇常委建议:“希望加强中试基地平台的建设,让高校的成果创新能更多地转化为企业的量产技术和产品。”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的关键。”杨华勇常委提议,分学科分行业来打造国家级的中试平台,让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实现小批量到量产,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应用现场可以对学生开放,为高校学生打造实习实训平台,也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开展科普教育,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针对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一系列现象级应用成为全民热议焦点。杨华勇常委提到,“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的最好媒介,大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从长远来看,应当探索更多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如养老护理、教育、娱乐、救灾、工业等。”杨华勇常委表示,充分发挥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作用,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更多群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开花结果”?杨华勇常委认为,关键在于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科创头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一起发力,尽快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批量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机械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规范和完善工程机械二手车市场秩序

单增海代表表示,工程机械作为“生产工具”,用户更关注成本与回报,而新能源设备初期购置成本高、适用场景有限。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当下,连续作业、作业区域离散的工程机械产品,面临纯电动成本过高、续航不足、动力无法完全满足使用需求等难题。

“增程式技术作为纯电和燃油的补充存在,优势在于能够提高能效、降低排放、降低成本。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增程式技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单增海代表提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增程式混动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替代传统动力产品。例如,推动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将增程式混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纳入推广、补贴目录。

在技术突破方面,单增海代表认为,研发适用于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专用增程器极具挑战,尤其在高度集成化的专用发动机、电机、电控方面,空间布局、动力输出、精准控制、电磁干扰等技术难题还需攻克。他建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创新体,集聚科研机构、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加快攻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增程式系统及零部件技术难题,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

抱团合作,才能共赢。2024年12月20日,徐工机械与中科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合作共建江苏省工业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围绕工程机械智能设计、制造、控制等领域展开研究,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当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相较于国际成熟工程机械市场,其利润有近七成来自后市场,其中二手车占很大的比重。”单增海代表建议,国家层面可以规范和完善工程机械二手车市场秩序,加大对工程机械二手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支持工程机械二手车出口,提升中国品牌二手车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首席专家王杜娟: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对此,王杜娟代表建议要多措并举落实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她表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融入后一定会给制造业带来质的飞跃,在预测性维护、工艺参数优化、柔性排产等方面将大有作为。

以盾构机为例,现在推出的盾构机不仅能横着打,还能竖着打,不仅能够大倾角爬坡,还能小转弯像蚯蚓一样掘进,正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王杜娟代表表示,下一步,将在智能应用、新型破岩方式等前沿技术上加快研发脚步,努力抢占世界盾构机技术制高点。

王杜娟代表注意到,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有创新AI应用的想法,但受困于建设资金短缺。为此,她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政府、协会等联手为企业建立诊断机制,提供升级改造方案。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成为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的重要举措。今年两会,王杜娟代表还建议,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对提升劳动生产率、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有重要推动作用。她表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应在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议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针对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开发标准化课程,推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周颖峰:希望把更多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和建议带到大会上来

两会期间,周颖峰代表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重点关注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以及金融税收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周颖峰代表认为加快推进产教育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建立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与产业无缝对接;第二,支持西部工业城市实施“工匠城”建设,形成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集中区;第三,支持建立和完善跨区域人才协作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匹配和有效供给;第四,支持优化高技能人才管理机制和培养路径,激发技术创新的荣誉感、主动性。

2.“税动力”为企业创新赋能增效

“先进技术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和好服务,税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真金白银的税费红利资金‘活水’应用到技术改革与创新中,让企业产品更有竞争力、企业品牌更有影响力,企业发展更有生命力。”周颖峰代表表示。2024年,柳工旗下的广西中源机械有限公司获得减税降费498万元,其中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180万元。

作为一名来自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代表,周颖峰表示,柳工一直将创新视为高质量发展的灵魂。2024年,柳工持续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狠下功夫,全年发布130余款新产品,牵头编制了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