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3装备中国创新企业年会上,山东常林机械集团总裁钟默就“现代制造业实现创新的思与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发言的部分内容:
其实,在现代制造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至少能影响产品成本的50%以上!这是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研究财务和成本,并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考虑工业配套体系,而不能先设计出产品,再去寻找供应商。
这里,我想站在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角度,谈谈装备型制造企业实现创新的思考与行动。
讲到创新,大家更多谈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以及其他的创新,那技术创新是不可持续的。这可以延伸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市场体制、教育体制等。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很难涌现多元化的思想,也很难塑造优秀的工程师队伍,而且我们当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创新所需要的土壤和环境是有许多冲突的。所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宏观政策导向,学会在不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有勇气有能力去实现创新。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50%以上都处于“学习、模仿和跟风”阶段,另有30%处于“改进”阶段,真正有“提升、再创新”的还比较少。我的理解,有两种技术创新的路线,一种是应市场所需,另一种是用新技术引导市场。山东常林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业机械,你去问农民,他只关心怎么去种粮食,去农田干活,希望能够年年有个好收成,能赚到钱,但是绝对不会想到用什么机器来改变现状。这就需要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工程师去想:如果我要进入这个市场,怎样用更好的新产品来引导用户,处处为农民用户的利益着想?
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不仅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充分考虑工艺和设备可实现、可操作和经济性,而且要同步考虑其新技术和新产品所需要的材料及零部件的配套体系的建设。我在博世力士乐及其他国外公司工作时对此有深刻体会。前两天我打了一个电话给某公司总裁,想约一个时间开电话会议,他说这两天没有时间,正在博世公司洽谈合作配套的事,因为他们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准备2017年投放市场,目前,需要很多供应商的协作,需要提前把供应体系理顺。许多国际化的企业做新产品开发都很注意前期供应商配套能力和体系的建立。我们的企业是怎么做呢?设计人员先将产品设计出来,再慢慢去找供应商配套,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另外,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设计时,还应充分算财务账,充分考虑产品的综合成本。前段时间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变速箱产品,我们的工程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研制和设计上,但对实现其市场化和批量化过程中的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如材料、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制造工艺的成本等。其实,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至少能影响产品成本的50%以上!这是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所以在技术创新时,需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关注成本、研究成本,因为这是代表新技术、新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再谈谈创新道路上的实践与体会。山东常林集团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在农业机械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跨越。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行走机械动力流产业链”战略,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为龙头,以发动机、高端液压件、电控、变速箱为核心技术,以铸造为产业基础。只要我们围绕这个产业链持续不断去做,我相信在核心零部件方面,能为中国的液压件以及变速箱做出一些贡献。
纵览人类近现代发展史,唯有科技创新才是催生一切发明创造和驱动工业变革的强劲发动机。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而言,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处于高端和前沿位置。常林集团,就是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立足全球行业视野,开拓进取。在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道路上,常林已经历了三步转型:一是农业机械向工程机械的跨越。二是传统铸造向高端液压铸造跨越。铸造很多企业都会做,但讲到液压件的铸造,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的不多。业界有一个行话,“得铸造者得液压,得液压者得天下”。就说明了铸造看似简单,但在液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常林集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在液压铸件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了材料实验室,拥有四万吨高精度液压铸件能力,目前已经批量生产泵、马达及多路阀铸件。第三个跨越就是由自身产业发展向国际合作产业跨越。常林和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智能农业装备、德国道依茨发动机以及德国大陆集团等行业领先的制造业巨头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常林在液压、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上共申请了16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2项。常林集团中川液压是目前国内唯一可生产制造全套液压泵、阀、马达及系统集成的公司,在40吨级挖掘机关键液压原件以及22吨挖掘机成套关键液压原件上有重大突破。中川制订了一个创新规划,从中川一代、二代,逐渐到三代、四代的创新路线图,这需要常林未来几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研究。常林引进了仿真技术,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所,对液压以及变速箱系统、动力流进行仿真。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现代化的试验条件才是决定科技创新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常林坚持的创新之路。
最后,还想重申企业技术创新之动力和活力,来自于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这需要建立创新的文化和体制,打破等级观念,消除行政指令,以尊重科学和市场规律为前提,包容和鼓励个体和组织的不同的声音,提供开放、自由的发挥空间。我们应该为成功者鼓掌,同时也要对失败者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要为他们鼓掌,希望他们在失败以后,再站起来,继续创新。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造就一些真正有创新思想的工程师队伍和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