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Greg Folley
上海经济评论:你们有多少再制造业务?
GregFolley:卡特彼勒在全球一共有17家再制造工厂,有大概4000人的规模。卡特彼勒再制造在中国比较年轻,有10年历史。但是我们觉得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机遇还是很大的,如大型发动机的再制造业务。目前卡特彼勒在中国还只是在再制造一些小的零部件,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跟中国一起合作,开展更大的业务。
上海经济评论:再制造在中国是否有宽松的发展环境?
GregFolley:中国政府非常愿意支持卡特彼勒开展再制造业务,再制造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产业,再制造业务是把能用的旧件再利用起来,结合一些其他的新件,使再制造的成品可以达到新件同样的质量以及同样的耐用性和售后保障,但成本却仅仅相当于生产新件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政策层面政府可以把再制造产品当做是新的部件。比如说大型发动机旧件的进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大型发动机的再制造引入到中国来,甚至是把所有我们能做的再制造产品都引入到中国来。
上海经济评论:再制造产品会不会冲击国内企业的新机产品?
GregFolley:我不觉得它们之间有直接的竞争关系,质量和耐用性是客户选购卡特产品的原因所在。我们提供再制造的零部件可以降低使用卡特设备的成本。其他制造商也有再制造业务,我们曾经跟玉柴一起合作玉柴的再制造产品,帮助建立了玉柴的再制造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上海经济评论:再制造零配件的销售跟整机市场是不是反向的关系?
GregFolley:再制造零配件的销售跟整机市场不是反向的关系,但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要比新机销售或者其他零部件的情况要好很多。
上海经济评论:中国企业可以从外企那里获得什么样的帮助?
GregFolley:再制造最好是由企业内部自行来做。这同再制造的业务模式有关系,再制造需要一定比例的新配件,如果不在公司内部来做,这种业务模式很难运行。通常,再制造产品中有30%到40%的零配件需要使用新件,就很有必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入这些再制造过程中需要的新件,而不是以另外一家公司卖出的市场价购入。这就是为什么公司要做自己的再制造,而不是从市场上去买新件来做再制造。
上海经济评论:在中国什么样的产品有机会发展再制造?
GregFolley: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正处于一个初期阶段。卡特彼勒在全球范围内售出的零部件有20%是再制造的零部件。发动机或其他零部件的质量越高,再制造的市场机会和价值就越高。成本很低的零部件来做再制造的话,有时候是不可行的,因为要把旧件进行再制造,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并耗费一定精力才能把质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
上海经济评论:发展再制造的要点有哪些?
GregFolley:再制造行业进一步发展阻力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反向物流体系,就是如何把到寿期的旧件返回到原制造商进行再制造。同样,回收时的质量验收标准也是一个问题,这一点,在卡特彼勒再制造已经有了具体的标准。
上海经济评论:卡特彼勒在再制造方面有无互联网+?
GregFolley:我们正努力提高零部件网络销售的比例。这个业务跟中国相关性尤其高,中国很多客户都在使用互联网,而且这些都是大客户。一些小客户也可以使用我们在线系统扩大他们的业务。最近我们的电子商务平台最近也有了新版,将来也会提供中文的服务。
上海经济评论:中国基础建设趋于成熟,房地产市场回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GregFolley: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是长期看好的。全球的人口虽已经不再像过去十年增长那么迅速,但是还是会继续增长的。另外,就像目前在中国的情况一样,未来在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会继续大幅增加。中国目前7%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一个很高的速度,仍然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矿产设备带来很大的市场。
上海经济评论:卡特彼勒如何保持产品设计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GregFolley:我认为“要么创新,要么被淘汰”。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成功的做法来确保我们未来也成功,世界变化得太快,我们必须保证比世界的变化更快地变化,才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