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作为中国首家“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企业,在中国各地建有产业园,在国外的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地也建有研发制造中心,业务覆盖全球,产品出口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一集团旗下的产品,包括了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装备、装配式建筑等。其中,混凝土机械稳居世界领先地位,挖掘机更是全球销量冠军,其他工程机械也多年稳居中国市占率第一。与此同时,三一集团还全面战略布局新能源产业,进入风能、光能、氢能和储能产业。
在38年时间里,从娄底市的一家焊接材料工厂,发展为如今代表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集团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进军工程机械
1983年,三一集团的创始人梁稳根,从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娄底市涟源镇一家国营军工企业—洪源机械厂工作。梁稳根在洪源机械厂工作三年,便当上了计划处副处长,不过他却在升职后选择下海创业,跟随改革开放浪潮,辞去了铁饭碗工作。
在港创业时,梁稳根卖过白酒,也卖过玻璃纤维,但都以失败告终。经历几次失败后,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凑齐了6万元,于1986年在娄底市一起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这便是三一集团的前身。
梁稳根等人在经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进工艺后,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款有色金属焊料。然而,由于质量不过关,梁稳根生产的焊料在寄到工厂后便被退货了。为了提升焊料质量,梁稳根请了中南矿冶学院的翟登科教授帮忙,继续改进生产工艺,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焊料,赚到了第一桶金。
到了1989年,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的收入已经突破了1000万元,梁稳根等人也走出茅塘乡,在涟源市成立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
1989年,梁稳根带领创业团队筹资创立了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
1991年,涟源焊接材料总厂在涟源市已小有名气,除了生产焊料之外,还组建起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专门生产压机与人造金刚石。然而,梁稳根却对当时的成绩不满足,与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同一时间成立的湖南远大空调,在当时年营收已经达到20亿元,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年营收却还不到1亿元。
梁稳根认为是行业选择的原因,便开始思索公司下一步发展的朝向。与此同时,有着“三一战略第一人”之称的向文波硕士毕业,加入了梁稳根的团队。
很快,梁稳根等人注意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巨大的基建投入带来的商机。
在基建领域里,工程机械被广泛应用,按用途可以分为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凿岩机械等种类。然而,由于当时国产工程机械缺乏品牌和技术,被贴上了品质低劣的标签,导致全国工地几乎只能看到进口的工程机械。
梁稳根认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造就了上百个世界五百强,而中国作为大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里都需要工程机械来支撑,工程机械行业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更有着长远的发展机遇。
然而,梁稳根等人对这块领域并不了解,想要研制工程机械需要大量投入。一次偶然的机会,向文波从乡镇企业局工作的同学处得知,当时工程机械的混凝土拖泵销路特别好,而国内只有一两家国营厂能够生产。
在经过团队内部激烈讨论后,梁稳根说服了团队,在1992年核心团队会议上提出了“双进战略”,即公司必须进驻大城市长沙,也必须进入到工程机械行业里。
1993年,梁稳根将公司名字更改为“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集团”,将公司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市,并将行业里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对于混凝土拖泵,由于国外技术严密封锁,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自主创新。一年后,三一集团投资成立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工”,主营工程机械制造,开始了混凝土拖泵的研制。
1995年,在研制混凝土拖泵一年后,三一重工陷入了困境,由于混凝土拖泵的核心产品是液压控制系统,但当时液压技术只有欧美和日本企业才掌握,三一重工并不具备液压技术。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三一重工招揽了时任机械部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易小刚,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成功实现突破,研制出三一重工第一件核心专利—新型混凝土拖泵。
1995年,三一重工生产的第一代混凝土拖泵
1997年,三一重工研制的60C-1416型号混凝土拖泵,排量和压力皆是当时的国内第一,并被首次应用到首都国际机场的建设,高效高质地完成了混凝土泵送任务,使得业界对国产泵送品牌刮目相看。
之后几年时间里,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拖泵不断刷新高度,先是在深圳赛格广场泵送混凝土至高空300多米,又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泵至406米,最后在上海中心大厦泵至620米,成功摘得了“世界泵王”的桂冠。很快,三一重工便抢占了中国混凝土工程机械行业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带动其他国产品牌一起获得了总共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挖掘机
在工程机械行业里,挖掘机是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混凝土拖泵取得了初步成功后,三一重工也决定开始研制挖掘机,并网罗了一批研制挖掘机的人才。
然而,当时工程机械领域的外资品牌,例如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都极其重视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纷纷在华设立工厂,甚至把研发和销售机构都搬了过来。三一重工扛住了压力,在经过反复实验后,在2000年研制出了第一代挖掘机产品SY200。
在21世纪初,外资品牌依然占领着中国挖掘机市场90%以上份额,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在2000年的销量仅502台,只占市场总量的5%。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国产挖掘机销量几乎为零,三一重工刚做出来的挖掘机SY200也没人敢买。
2002年年初,三一重工香港子公司在海南省三亚市接了一个军港工程,急需一批挖掘机。于是,三一重工便将做出来的挖掘机送到了工地上,公司董事会成员也前往三亚市工地进行考察。在工地考察时,三一重工高层便被基建场面所震慑,在一座不大的山坡上竟然有三百多台挖掘机在工作,而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却只有寥寥几台,其他大部分是外资品牌。这次考察对三一重工高层触动很多,回来之后便一致决定必须马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挖掘机,争取抢占外资品牌的市场。
2003年,三一重工在上交所上市,发行6000万股,发行价为15.56元,共募集资金总计8.9亿元,上市首日股价便上涨至21.3元。
2003年,三一重工上市
三一重工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挖掘机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又陆续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在组装时进口发动机和自产油缸适配不良,液压系统出问题等。面对难题,三一重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持续攻坚,终于在2004年完成了500台挖掘机的制造,并将其全部销售出去。
2005年,三一重工开始筹建昆山产业园,并于一年后建成,将挖掘机生产线从长沙市搬迁至江苏省昆山市。
2007年,三一重工实现了销售1600多台挖掘机的成绩,成功跨过了业内所谓年销售额1000台的“生死线”,还超越了国内老牌工程机械制造厂家柳工和玉柴。一年后,三一重工推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SY2000C型200吨级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成为了全球第五家能够研制出200吨级液压挖掘机的企业。
2008年,世界最大200吨级挖掘机研制成功
2008 年,随着经济危机过后,在“四万亿”工程刺激下,各种基建项目陆续开启,让各类工程机械供不应求,三一重工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市场,2008年各类挖掘机共计销售了7.7万台,其中三一重工销售了3219台,虽然占总比不到5%,但却在之后开启了爆发式增长。
2009年,三一重工挖掘机销量成功突破6000台,在中国市场一举超越全球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让中国企业看到了外资品牌并非不可战胜。
2010年,三一重工的挖掘机销量再次实现翻倍,共计销售了1.2万台,成功跨入年销量万台俱乐部,成为首家产销过万台的国产挖掘机品牌。同年,三一重工在上海临港投入巨资,打造占地近1500亩的全球最大的流水线挖掘机生产制造基地。
2011年,三一重工的挖掘机以2.06万台销量,占据了中国挖掘机销量的12.3%,击败了各大外资品牌,结束了外资品牌在中国长达20余年的垄断局面,成为了中国挖掘机销量冠军,极大提振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发展信心。同时,国产挖掘机在2011年也实现了整体突围,以38.53%的市场占有率在日系、韩系、欧美和本土四大品牌系列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了优势。同年,三一重工销售额达到了五百亿元,连续几年业绩上涨也带动了三一重工股价大涨,使得创始人梁稳根也以500亿的资产身家登顶了2011年中国首富。
2012年,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落地建成,开始生产销售20吨至30吨级的中型挖掘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流水线挖掘机生产制造基地。此时,国内房地产进入了严厉调控周期,整个挖掘机市场也开始进入调整期,三一重工2012年也只实现了16000多台挖掘机的销量,但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却进一步扩大,销量超过了第二名6000多台,成为当年中国市场唯一一家销量过万台的企业,且市场占有率也提升至18%,进一步拉开了与外资品牌的差距。
三、工程机械周期
在成功研制出挖掘机之后,三一重工开始在海外投资建设工厂。
2006年,三一重工在印度投入了6000万美元,开始建设南北两个生产基地。当时,预估印度两个生产基地达产后,可形成年产混凝土拖泵60台、拖式混凝土输送泵150台、混凝土搅拌站50台、混凝土搅拌车350台、平地机150台以及其他工程机械产品300台的生产能力。
2007年,三一重工在美国乔治亚洲桃树城征地1600亩,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负责在北美生产和销售三一重工产品,并通过该基地辐射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同年,三一重工旗下的“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三一机械有限公司”设计研制出SCC9000型履带式起重机,并向全球同步推出。
这台SCC9000型履带起重机的最大起吊能力为900吨,是当时亚洲最大吨位的履带起重机。
2011年,三一重工继续推出当时被业内誉为“全球第一吊”的3600吨履带起重机,同时还推出了世界最长钢制臂架泵车。同年,三一重工成功入围了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成为中国机械行业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
2011年,3600吨履带起重机下线
2012年,三一重工旗下子公司“三一德国有限公司”联合了“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100%股权。其中,三一德国出资了3.24亿欧元收购90%股份,中信基金收购10%。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成立于1958年,主要从事开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混凝土拖泵,工业泵及其辅助设备。通过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三一重工加速了国际化发展,进一步与海外市场融合,更好地拓展了欧美市场。
在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被收购后,其业绩每年以10%快速增长。2016年,三一重工海外营收为92.86亿元,占三一重工总营收超过40%,而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便贡献了50多亿元。
尽管有着海外业务的支持,三一重工的业绩依然受到2012年开始的行业调整期的影响,净利润从2011年的86.49亿下降至2016年的2.03亿,伴随着销量和净利润下滑,三一重工不得已进行了裁员。2016年,三一重工的员工总数为16119人,相比2011年员工总数51827人,大幅削减近七成。
在2016年之后,国际大宗原料价格开始上涨,行业上游公司复苏,全球经济缓慢回暖,再加上美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还有中国2016年开始推出的PPP项目,工程机械行业焕发出了第二春。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再次繁荣,三一重工的净利润也再次飙涨,一扫过去几年的阴霾。2017年,三一重工净利润为20.92亿,同比增长超过9倍,2018年净利润为61.16亿,同比增长接近200%,2019年净利润为113.26亿,继续增长85.18%。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到来,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祭出了罕见的货币宽松政策,各国政府为了稳住经济也纷纷增加基建投资。三一重工的业绩再度攀升,2020年净利润为154.35亿,同比增长36.28%。截至2020年底,三一重工挖掘机在全球总销量累计突破了33万台,成为了行业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2021年,三一重工研制出了最大起重量4500吨的世界最大吨位SCC98000TM履带起重机,刷新了全球最大吨位起重机纪录。同年,在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企业榜单》里,三一重工排名第468位,首次跻身全球企业500强。
2021年,最大起重量4500吨的世界最大吨位SCC98000TM履带起重机
四、其他业务
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成为了国内龙头,在其他领域,三一重工的母公司三一集团也是全面开花。
2002年,三一集团成立了“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三一汽车”,由三一客车、三一起重机、湖南汽车制造公司和长沙汽车制造总厂共同组成。在之后二十多年发展中,三一汽车成功获得了重卡、客车、汽车起重机底盘以及整车的生产资质,生产了重卡、客车和汽车起重机三大系列共计80多个品种,综合产能达到了年产3万辆。2018年,三一汽车推出了国内首款互联网商用车—三一重卡,通过互联网累计销售了6000余台,仅半年时间便跻身全国重卡月度销售前六名。
2018年,国内首款互联网商用车三一重卡面市
2004年,三一集团成立了“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之后又更名为“三一重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装”,主营研制大型煤炭机械综合成套设备,以及港口机械业务。2009年,三一重装在香港上市,发行了5亿股,发行价格为4.8港元,共募集资金22.77亿港元。2010年,三一汽车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千吨级SAC12000全地面汽车起重机,打破了欧美起重机制造商对中国超大吨位起重机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到了2022年11月,三一重装年营业额已经突破了100亿元。
2008年,三一集团成立了“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能”,主营风电机组的研制销售与风电场的设计建设,还有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管理。在成立之后,三一重能很快便成为三一集团旗下的重要业务板块。2020 年,三一重能成功跻身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前十名。2022年,三一重能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1.88亿股,发行价为29.80元,募资总额为56亿元。上市首日,三一重能收盘价涨到了40.96元,涨幅达到37.45%,市值也攀升至482亿元。
2010年10月,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复,三一集团成立了“三一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三一汽车金融”,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也是湖南省内唯一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依托于良好现金流及货币资金,三一汽车金融为购买三一集团旗下的工程机械、商用车等产品的经销商和终端客户提供了许多的金融服务。
2015年,三一重工宣布要进入军工市场,并为此成立了一个军工事业部,但之后并未获得任何生产军工项目所需的资质。与此同时,三一重工还尝试过研制手机,推出了4G三防手机“SANY V8先锋”,不过后面也没有太大的水花。
2016年,三一重工成立了“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一筑工”,负责生产建筑工业化预制构件及装配式建筑部件。同年,三一重工还与另外10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湖南三湘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成为了中部首家、全国第八家民营银行,也是国内首家定位产融结合的民营银行。
2017年,三一重工成立了子公司“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树根互联”,专门提供智能制造工厂解决方案与智能售后服务系统,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云。不过,树根互联在成立后常年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至2021年分别亏损了3.39亿元、2.92亿元和7.1亿元。2022年,树根互联一度想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融资,却最终也没能成行。
五、关于未来
从1993年进入工程机械行业以来,三一集团推出了混凝土拖泵、挖掘机、压路机等十几个系列的产品,每个产品从立项到推出市场都不超过一年,国外企业要花几十年时间研制某一设备的历程,三一集团不到三年便走完了研制生产之路。
在2017年到2020年的四年时间里,三一重工挖掘机销售数量分别为2.8万台、4.9万台、6.2万台和9.8万台,在2020年更是成为了全球年度销量第一的挖掘机,摘得工程机械全球桂冠。在此期间,三一重工实现了大中小领域全机型覆盖,在挖掘机核心控制器、泵阀马达、回转支承、减速机、四轮一带等关键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更是推出了全球第一台5G挖掘机。
不过,三一重工挖掘机在2021年也再次遇到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从2021年开始,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工程机械销量连续几年保持低迷状态,连续三年下行,而挖掘机出口销量在保持两年高速增长后也转为负增长。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共销售挖掘机195018台,同比2022年下降了25.4%,其中国内89980台,同比下降40.8%,出口105038台,同比下降4.04%。
另外,随着工程机械行业间企业竞争愈发激烈,挖掘机售价也愈来愈低。2014年,一台62米泵车卖600多万元,现在最低只要花180多万元就能买到。由于售价降低,工程机械厂商的利润也持续降低,三一重工的毛利率自2019年开始便逐年降低,销售毛利率从32.69%降低至2022年的24.02%。
对于工程机械的周期性问题,三一重工很早便有考虑,在公司的发展中也做出了应对调整。
从2018年起,三一重工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确立了“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彼时,三一重工作为工程机械制造厂,各零部件加工过程相互独立,生产线之间难以衔接,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在提出数字化转型后,三一重工在当年便实现了经营全流程数字化,从机器替代、机器决策、产品智能化三个层面开启了全面数字化升级。
2020年,三一重工开启了“灯塔工厂”集中升级改造,所谓“灯塔工厂”,即广泛采用视觉识别、工艺仿真、重载机器人等前沿工业技术和数字技术,提高工厂的人机协同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改善生产工艺,建立智能化工厂。在建立完灯塔工厂后,三一重工的生产周期压缩了40%,产能提升了50%,自动化率则提升了80%。
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
2021年,三一重工确立了“两新三化”战略,坚持长期主义,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全面推进“智能化、电动化、国际化”。
2023年,三一重工又针对新阶段的企业经营竞争,重新提出了“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对原有的三化战略进行升级。其中,国际化升级为全球化,数字化升级为数智化,电动化升级为低碳化。
尽管这几年不断做出应对,三一重工始终没能摆脱周期性的影响。2021年至2023年,三一重工分别实现营收1068.73亿元、808.39亿元和740.19亿元,虽然营收同比均下降了,但下降幅度逐渐变缓。此外,三一重工2021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0.33亿元、42.9亿元和45.27亿元,2023年同比2022年增长了5.53%,这也是转好的迹象,也证明三一重工在行业周期下行做出的调整是有效的。
三一重工近几年的营收表现
面对目前全球形势,创始人梁稳根很清楚地认识到,三一重工正身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超级技术窗口期,提出了要开启三一重工的第三次创业。
对于第三次创业,三一重工提出了要实现“333”和“366”目标。“333”,即3000亿销售额、30000名工程师、3000名工人。“366”,即工程机械、港口机械、煤机矿车成为世界第一,风能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石油装备、电池装备、氢能装备、光伏装备成为中国第一,工业互联网、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建筑工业化、环保装备、投资协同实现破局。
从1986年到2024年,三一重工这艘大船已经航行了38年,年营收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成功引领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对于未来,三一重工会坚持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努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转型,实现第三次创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