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利,男,1937年9月生于浙江诸暨。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本科),同年分配至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6年至1998年,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研究所挖掘机械研究室主任;1993年至1998年,兼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1998年至2009年,专职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2009年至今,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高级顾问。另外,自1999年起同时担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
陈正利亲历了我国液压挖掘机产业从艰难起步,技术引进,到外资全面进入、国产品牌几乎全面溃败,再到国产品牌顽强崛起的全过程;亲身参与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他为我国挖掘机行业的形成、发展与振兴辛勤耕耘了近五十年,他几乎走遍了全球挖掘机的所有主机企业、主要的配套件企业及中国主要的挖掘机市场、代理商、甚至二手机市场,他是挖掘机行业最勤勉的老专家,他的名字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挖掘机行业史册中。
他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均为项目主要完成人)。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龙门吊”小试牛刀
技术交流初窥液压挖掘机国际前沿
1964年陈正利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被分配至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研究所工作。
工作的第一年,陈正利就接到领导指派的任务:为天津某施工项目设计一台吊车。“领导说,既然你是学习机械的,那么就由你来主导这项设计吧”,陈正利回忆道。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接下了这项任务,与另一名同事一起合作,挽起袖子大干起来。
该施工项目是建造一座礼堂,但是礼堂的地形比较特殊,地面是倾斜的,后高前低。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冥思苦想,终于悟出了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案,”陈正利说道,“吊车的轮子使用钢制的,可以自由地在铁轨上运行。”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后,两位年轻人一鼓作气,将产品的图纸设计完成了。
“当时很兴奋,我们设计好图纸之后,找研究所实验工厂的工人们一起共同制造,”陈正利说道,“没想到制造出来之后很好用。”
此辆吊车的造型酷似龙门,所以取名为龙门吊。龙门吊不仅仅是陈正利所说的好用那么简单,它体现了两位年轻人在机械结构强度计算方面的扎实基底。
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门吊以及龙门吊的设计图纸被当时几家机械生产企业所知晓。“我们研究所档案室的同事告诉我,当时的几十张图纸被好多企业拿走了,”陈正利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些企业生产了龙门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工厂按照苏联图纸生产有限数量的机械式挖掘机,尚未涉足液压挖掘机领域。当时,世界上第一台并不成熟的液压挖掘机是由德国制造的,日本紧跟其后,日立建机于1965年制造出日本第一台型号为UH03的液压式挖掘机。1966年左右,国内有几家原来生产机械式挖掘机的厂家开始探索研发液压式挖掘机。
“日立建机的液压挖掘机UH03出来之后的第二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对外司邀请了对方的技术负责人到北京进行技术交流,”陈正利说道,“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在北京民族饭店举办的技术交流会,大概交流了一二十天。”与如今讲求效益的技术交流相比较,那个年代的交流更加注重技术分析。
尽管陈正利在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过挖掘机的基础课程,但也仅局限于机械式挖掘机。此外,上海交大陈健元教授的授课教材也基本是苏联专家克鲁齐科夫留下的蓝封皮油印讲义。“虽然简陋,但当时,我国挖掘机的启蒙就是靠的这本厚厚的油印讲义,”陈正利回忆道。
所以,日立建机的UH03技术交流是陈正利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了液式压挖掘机,也开启了他五十多年从事挖掘机械研究的历程。
自学计算机
将有限元引入挖掘机结构计算
文革,是那一代人绕不过的癫狂岁月,尤其对知识份子来说。
那时候,虽然需要参与一些强制性的活动,但也有许多空余的时间。陈正利在大学期间已经学习过材料力学、金属结构和结构力学,但这些知识如何具体地应用到挖掘机上,他却还没有真正尝试过。
“后来,我从一些文献上知道了电子计算机在大型桥梁、屋架等大型结构件上的计算方面得到了应用,”陈正利说道,“因此,我觉得在液压挖掘机的设计计算方面电子计算机肯定也大有用处。”
六十年代末,天津某高校开办了计算机语言课程。掌握计算机语言是实现计算机编程的前提。
“那时候,我是挤时间学习,”陈正利对记者说道,“不仅如此,我还挤公共汽车,通过“双挤”愣是坚持在闲暇时间学完了这门课程,并试着建立数学模型和编制程序。”
计算机语言技术在当时是一门非常时兴的技术。那个年代的电子计算机,非常稀缺,北京与天津似乎都没有,全国唯一的一台在上海计算所。
“那台电脑几乎占据了一个房间这么大的空间,记不清楚到底是半导体的还是电子管的了,”陈正利笑道,“程序和数据的输入需要借助一盘盘的穿孔纸带,自己穿孔、自己输入,速度很慢,有时候一个上午也算不了一个题。”
技术的攻关与进步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计算机输入虽然慢,却比人工拉计算尺或手摇计算机要快几百上千倍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掌握了计算机语言与系统编程之后,七十年代中期,陈正利开始进军液压挖掘机的有限元法结构强度和变形计算。“因为,之前的材料力学计算方法,算出来的结果都没有有限元法那么精细,”陈正利表示,“有限元法应用的点很多,可以同时计算,但麻烦的就是需要编程。”
陈正利的液压挖掘机结构件有限元法结构强度和变形计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行业的极大重视,并被推荐参加了国际性的有限元学术会议,相关论文摘要也被收录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论文集之中。
成功为玉柴主持设计小型挖掘机
1986年起,陈正利担任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研究所(后更名为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挖掘机研究室主任。
挖掘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厂家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当时的技术归口单位——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作为土方机械和零部件研发的归口部属研究所,其为我国挖掘机技术的发展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在陈正利带领下的挖掘机械研究室历时十多年,单独完成或与厂家合作完成了几十种挖掘机的设计与研发,并完成一批科研项目和国家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在那一阶段,初步构建了我国‘WY’系列履带式液压挖掘机与‘WYL’轮胎式液压挖掘机两个系列、几十种产品的框架,”陈正利表示,“为中国挖掘机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陈正利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两个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另有省、市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谈起往事,最令陈正利难忘怀的不是获得国家奖,而是技术研发过程中无穷的乐趣。
“1981年,中国还没有生产过小型挖机,玉柴集团去法国参加工程机械展览会,看中了一台小型挖掘机,就买回来了。直接托运到天工所,让我们来做技术研究。”陈正利说道。
WY15液压挖掘机样机技术鉴定会
后来,在玉柴的统筹下,地处北京的中国工程机械成套公司负责组织该小挖机的批量化生产,天工所负责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拿到机器之后,先做整机试验,把性能参数纪录下来。然后,解体机器、测绘,每人负责一部分的设计与计算;最后再合体,画出总图,”该项目的负责人陈正利说。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与配套件实际生产水平,例如,当时国产钢材的性能和很多零部件又不能去进口,所以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
由于参与小挖机拆分设计的研究人员较多,所以总图完成之后的审查工作异常繁重。“那时候,加班加点是常事,没有周末、白天和晚上之分。”
功夫不负苦心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所有的技术攻关,”陈正利说,“而且图纸验收的时候,也是非常顺利、一次通过。”
通过重新设计的小型挖掘机为玉柴WY1.3T系列挖掘机。在定型生产之后,此系列挖机先是出口到欧洲,之后再销往国内市场。“对比我国目前的挖掘机发展水平,该1.3吨挖机已很落伍。但在当时,却是中国的第一台小挖机,在国内外市场曾风光一时,为玉柴创造了大笔外汇。”
助力本土品牌的发展
规范二手挖掘机进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资企业大批进入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个个相继倒下,市场占有率跌至5%~6%。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由于国际交流太少,我们对于国外挖掘机的技术动态很不了解;由于严格的外汇管制,进口国外挖掘机的关键零部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陈正利表示,“因此,挖掘机企业基本没有配套体系,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要主机厂自己生产,质量无法保证。”
此后,出于民族责任感,以及对于未来中国巨大市场的看好,一批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企业试图进入挖掘机领域。
“愿望是好的,”陈正利表示,“但是这些企业缺乏或根本没有懂挖掘机的专业人才,也没有充足的参考资料。”
所以,当时担任挖掘机协会和学会双重秘书长和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挖掘机研究室主任的陈正利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帮助这些企业发展挖掘机的任务。
陈正利首先帮助他们组建挖掘机专业研发团队,并介绍国内外挖掘机主要配套件的基本情况。“有时候我还亲自帮助他们共同制定挖掘机第一个机型的设计方案,”陈正利回忆道,“不断修改,直至方案审查通过,生产出第一台样机。”
可以说,目前我国本土品牌挖掘机产销量靠前的多数企业都曾得到过陈正利的帮助。
但是,尽管陈正利在促进我国本土挖掘机产业的发展上不遗余力,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6年,本土七大挖掘机厂的全部挖掘机产量还不到1000台,可进口的旧挖掘机却是国产挖掘机产量的3~7倍。这些进口的旧挖掘机大部分来自日本,严重冲击了国产品牌的市场销售。
1996年,陈正利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本土品牌挖掘机企业领导座谈会。在会上,各企业领导反复提议向中央部委反映这一严重问题。
1997年,由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国经委机[1997]877号文件“关于加强机电产品进口管理的通知”中指出,不论是何种外汇来源的贸易方式和进口渠道,一律不准进口旧机电产品。
1998年1月1日,中国正式禁止旧挖掘机的进口。这为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2年,我国加入WTO,旧挖掘机的进口再度开放。来自日本的旧挖掘机从香港等地大量涌入,良莠不一的旧机械来势异常凶猛。“那时候,我几次到多个挖掘机集散地调查研究,”陈正利表示,“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向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提出书面汇报,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和国家环境,必须规范旧挖掘机的进口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措施。”
2006年,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出台了机电办进字号[2006]规范旧挖掘机进口的7号文件,由挖掘机协会协助商务部产业司、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共同规范和管理旧挖掘机的进口。
同时,为了配合规范旧挖掘机的进口,陈正利2007年牵头组织制定了“进口二手挖掘机验收规范”。同年,该规范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实施。
“7号文件”和“验收规范”的实施,挡住了旧挖掘机非正常的大量进口,促进了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产业的发展。
创造性开展协会工作
实现多项第一
1998年后,陈正利因年领原因卸任天工所挖掘机室主任,专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十多年来,陈正利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众多分支机构的数个第一。
1994年至1995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挖掘机市场。与外企相比,我国本土的挖掘机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显得非常落后。
所以,外企的进入,对于中国挖掘机械行业而言,是一次洗牌的过程。外资企业优质的产品与先进的管理,冲垮了一批国内挖掘机械生产企业。
因而,作为挖掘机械的行业协会,需要面临一个大胆与冒险的决策:是否应该吸纳外资企业进入协会,成为团体会员单位。
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虽然我们自己的企业与高校还在做挖掘机的生产与研究,但是挖掘机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却是外资企业,不吸纳他们,协会的很多工作不好开展,市场的数据统计也是不完整的”,陈正利说道,“但是,吸纳的话,则要面对舆论压力,人家会说,你居然敢吸收老外进协会!”
当时,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的杨红旗给陈正利的决策“投了赞成票”,并表示,“挖掘机械行业如果没有外资企业的话,那叫什么行业。”
就这样,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于1996年正式吸纳外资企业成为会员单位,开创了协会吸收外资企业的先例。1997年,挖掘机械分会在温州召开了第一届外资企业年会。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最早召开行业年会的分支机构。
此次年会为行业之间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情况,”陈正利说道,“因为以前,大家都不敢说,互相保密,生怕自己的底露出来。”
第一次挖掘机械行业年会的成功召开是陈正利促进我国挖掘机械行业规范发展的第一步。1998年,陈正利开始琢磨并实施“中国挖掘机行业的CIMA”统计。众所周知,CIMA统计是国际上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以国家为单位,每年统计并发表相关数据。
“我觉得这种统计方法非常不错,”陈正利表示,“中国挖掘机械行业的数据统计也可以借用此方法,但是我们以省为单位,每月一次,主要统计挖掘机械的销量、机型与销售区域。”
但是,真正实行挖掘机械行业的CIMA统计却让陈正利费尽了心思。“在我提出这个设想之后,很多挖掘机械生产企业不同意这么做,他们怕自己的商业秘密被别人知道,”陈正利说道。
于是,他开始一家一家地做这些企业的思想工作。“要想知道别人的具体销售情况,你就得告诉人家你的数据,这是对等的。”
每个挖掘机械的生产厂家在不同的省份都会拥有不同的销售代理商,因而,通过实行CIMA统计,能够清晰地知晓中国的挖掘机械整体情况。不仅如此,通过CIMA统计还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对于代理商的管理水平,对代理商的考核“有理有据”。“在没有实行统计之前,企业可能会认为其代理商在某区域销售100台机械就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有可能在同样区域,别的企业能够达到500台的销售量,你都不知道”,陈正利解释道。
与劝说挖掘机械生产企业接纳CIMA统计方法类似的另一项浩大工程,是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统计并发布所有挖掘机械生产企业的销售数据。那时候不比如今,可以用电脑统计。 “各企业传真过来自己的数据,由我每月统一手工汇总,加班到深夜是一定的,”陈正利笑道。
一般而言,每个省份的挖掘机械具体销售数据必须在当月3号以前传真过来,而陈正利则会在4号下午就立即将汇总数据统计反馈出去。这样,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有助于企业能够迅速、全面、及时的了解整个市场的销售状况。
如今,工程机械行业很多其他分会也效仿挖掘机械分会实行CIMA统计。
不仅如此,陈正利还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分支机构召开年会时奏唱国歌的先例。通过庄严的节奏与旋律,增强了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在担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的同时,陈正利还担任了挖掘机学会秘书长。在冯培恩理事长的指导下与周贤彪副秘书长一起组织召开了数次全国性的挖掘机学术讨论会和高峰论坛,并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研发新动态、新方向,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创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行业的普遍赞誉。
提倡淘汰使用十年以上的液压挖掘机
著书总结行业发展历程
如今,古稀之年的陈正利,仍然为挖掘机械行业的发展而奔走。2012年,他提出淘汰使用年限超过十年的液压式挖掘机,得到了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
众所周知,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其液压式挖掘机每年都会有年检,如果使用超过一定年限,或者损耗超过一定程度,则会强制淘汰。我国挖掘机行业,既没有年检,也没有强制淘汰。
“液压挖掘机使用了七八年之后,工作效率会降低,耗能增加”,陈正利表示,“各类机械零部件,例如,液压元件的磨损,会导致容积效率降低,工作速度变慢;各类摩擦付的严重磨损,会导致发动机噪声增大、配合间隙扩大、燃烧不完全、功率降低、油耗增加,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规格,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淘汰使用年限久远的液压式挖掘机大有必要。
我国液压挖掘机得以发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其效率高、耗能低。而此时的机械式挖掘机因为使用年限久远,相对笨重、耗能高。因而,在1986年的挖掘机企业厂长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向国家提出建议,强制淘汰一立方以下的的机械式挖掘机,用液压式挖掘机替代。
此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建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强制淘汰1立方或1立方以下的机械式挖掘机,此类机械不再生产与销售。“当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与强制淘汰政策相配套的后续补偿政策”,陈正利告诉记者,“例如,还在使用的机械式挖掘机的配套件应该如何解决,在制品怎么办等。”
“从1986年到2012年,很多液压挖掘机的使用年限超过了十年之久,很多都开始冒黑烟了”,陈正利表示,“而我在行业内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比较了解行业的情形,觉得有必要向政府与公众反映行业的现状,并建议强制淘汰使用超过十年的液压挖掘机。”
后记:
岁月不饶人。这几年,陈正利因为年事已高,辞去了协会秘书长等职务,退居二线,只担任顾问一职。但是,他却闲不下来。
目前,陈正利编写的一本五十万字的大部著作——《中国挖掘机产业五十年(1962-2012)》,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概括了中国挖掘机产业的发展历程,很难得,”陈正利表示,“可以了解我国挖掘机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曾走过怎样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只有总结过去,才能展望未来,目标坚定地从挖掘机制造大国向挖掘机制造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