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回落已经接近底部,但接近底部与实现触底是两回事。今后1~2年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超过以往的时期。需要特别关注金融风险、国际形势动向、政策导向等重要因素。
在9月1日召开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经贸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改革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作“实现新老动力转换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论坛主旨演讲时指出,当前,中国增长增速回落符合发展规律,经济回落已经接近底部,供给侧改革要推动增长动力转换。
经济增速回落符合发展规律
刘世锦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大陆目前经济增长的态势和供给侧改革的有关情况”。他说,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出现一个持续回调的态势。业界对这种态势的看法是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周期不明朗,第二种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回调。由于看法不一样,所以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政策的选择也有分歧。
刘世锦认为,从对国际经验的研究来看,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发展看,经过20~30年高速增长以后,当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时,无一例外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中国大陆的情况看,从2013年开始便出现了类似的一个时间节点,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大陆在201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大陆经济在供给、需求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劳动力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中国大陆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每年数量都在下降,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即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从需求侧看,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所以,中国经济出这样一个变化是符合国际经验的,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从上述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出现这样一个回调是正常的,是符合规律的。
增速回落并非中国经济“不行了”,而是规律使然。刘世锦强调,理解和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尊重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中国经济回落已经接近底部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经过6年的调整回落以后,现在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不要太悲观。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高投资”需求开始降温。高投资主要由三大需求拉动,即基础设施、房地产,还有出口。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三个指标反映在投资上应该是逐步降低的走势。
从供给侧来讲,为需求侧配套的重化工业,包括钢铁、铁矿石、石化、煤炭、建材等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年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有所缓解,大宗商品的价格、工业品的出厂价格(PPI)都已经止跌回升了。
所以,从需求角度来看,投资基本上“下”来了。供给角度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在回升,工业盈利率有一定的增长。由此判断,中国经济已经是接近底部了。
“接近底部与实现触底是两回事。”刘世锦强调,今后1~2年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超过以往的时期。期间,有几个因素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是金融风险,二是国际形势动向,三是政策导向。
他认为,经济触底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多次验证。过度看空中国经济缺少依据。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将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目前还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因此,中长期仍可能进入上升通道。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平台转向中速增长平台。他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了,如果能保证中速增长其实就很不容易了,而且每年新增量也是非常大的。”
他认为,中速增长平台形成后,根据国际经验,将可能持续5~10年,乃至更长时间,从而为实现2020年和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打下稳定基础。
供给侧改革要推动增长动力转换
“实际上,我们还处于一个追赶期,需要向发达经济体追赶。”刘世锦认为,中速增长期依然是追赶期,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追赶是由数量追赶转向更多地向质量追赶。其追赶难度更大,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将有很大不同。他认为,供给侧改革要适应上述变化,聚焦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推动增长动力转换。
要纠正资源错配,实现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开放、竞争,促进城乡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等。
要激励产业升级,稳定预期,减少泡沫经济干扰,形成有效率、可持续的公共投资机制,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要营造创新环境。保护并运用知识产权,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形成更多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增强社会流动性,鼓励自由探索导向的基础研究。
中国推动改革的机制很重要。“中速增长期状态如何,与供给侧改革能否到位直接相关。”刘世锦强调,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依然行之有效。下一步,应强化顶层设计,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动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