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透视

从1到100:电动装载机规模化推广如何破局

时间:2025-08-07  来源:互联网  

 如果说前两年电动装载机的发展还只是星星之火,那么如今其市场态势已如燎原之势般迅猛蔓延。

据统计,2023年电动装载机销量3595台,渗透率约3.5%;2024年电动装载机销量过万,渗透率攀升至10.4%;2025年1-6月电动装载机累计销售13953台,累计渗透率高达21.54%。

这组数据表明电动装载机的市场发展已经从早期的试点应用阶段,迈进了中期的规模化推广阶段。然而,面对规模化推广的关键节点,不少企业仍倍感迷茫,亟待探索下一步的破局路径。

接下来,工程机械品牌网将从企业规模化应用案例切入,为行业浅析电动装载机规模化推广的破局之道。

企业跨行业规模化应用案例

1 柳工:港口物流场景的绿色转型实践

2025年8月,柳工电动装载机批量交付港口客户并投入使用,持续书写柳工与港口客户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港口物流绿色化转型的新篇章。

港口作为国家物流的重要节点,面临着诸多挑战:海水腐蚀、装火车卸距大、物料品种繁多、清仓作业舱内有害气体弥漫、煤炭粉尘大等都对设备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连续作业时间长且作业空间狭窄,给作业带来诸多不便。

作为柳工的拳头产品,此次856TE MAX以其卓越的电动驱动技术和高效能的设计理念,在众多电装品牌中脱颖而出,被港口客户选择。为了回馈这份信任,柳工也是特地为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备培训,并为港口现有的柳工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它们持续高效、安全地服务于港口的日常运营。

2 博雷顿:牧业场景的电动化落地示范

7月,现代牧业集团宣布首批20台新能源电动装载机近期成功进驻全国12个牧场,此次交付标志着现代牧业、眸迪智慧、博雷顿的战略合作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其中,博雷顿为新能源电动装载机生产方,眸迪智慧提供了智慧运营体系,现代牧业集团则是使用方。

这20台新能源电动装载机将优先部署在内蒙古、巴盟区域牧场。这不仅能验证电动装载机在不同地域、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与可靠性,更在运营成本控制及减碳成效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为后续全面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标志着牧场作业设备电动化进程正式迈入新阶段。

3 山东临工:砂石骨料行业的清洁能源替代

3月,山东临工向青岛市建材行业砂石骨料领域某领军企业成功交付7台L956HEV plus电动装载机,标志着山东临工新能源设备实现了青岛基建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应用。

该企业作为区域重点建材供应商,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率先启动生产设备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为满足客户需求,山东临工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深入客户沙场一线,对洗选、筛分、仓储、运输等全流程进行实地调研,精准把握客户需求痛点。基于客户生产规模,团队量身定制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经过严格评审,客户最终选定L956HEV plus电动装载机7台,用于核心生产环节。

此次合作开创了青岛地区砂石骨料行业规模化应用新能源设备的先河,为传统建材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山东临工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与砂石骨料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工程机械在更多场景下的应用,推动行业绿色转型进程。

4 徐工:矿山场景的规模化电动化突破

3月,徐工40余台电动装载机批量交付华北某钢铁企业集团。目前,在该钢铁集团园区内,300多台装载机全部使用徐工品牌,纯电动装载机数量突破100台。

本次交付的是徐工XC968-EV型纯电动装载机,在徐工“三电机”无变速器技术基础上,特别配备352kW·h长寿命电池,质保可达5年或30000小时,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无忧使用,不仅为客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作出了环保贡献。

在全球面临能源挑战和碳排放压力之际,徐工持续推进产业“五化”转型升级,坚持“全球化”主战略,以技术和产品为基本抓手。目前,徐工新能源装载机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批量销售,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挑战

尽管电动装载机在规模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在迈向更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1 动力性能存在瓶颈

在动力驱动方面,电动装载机的电驱动系统相较于液压驱动系统在动力输出上相对较弱,特别是在面对超大功率和大负载要求时,电机的体积和重量往往会大幅增加,从而限制了电动装载机在一些重型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虽然当前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有一定突破,但在极端环境下,如高温、高寒、高海拔等特殊工况,电动装载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相较于燃油装载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限制了其在一些特殊地区和复杂作业场景的应用。

2 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发展

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电动装载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充换电设施覆盖范围有限,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作业场景,如山区矿山、偏远牧场等,充电设施匮乏,使得电动装载机在这些地区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即使在城市和工业园区等相对发达地区,充换电设施的布局也不够合理,存在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3 初期成本压力较高

从购置成本来看,电动装载机相比同吨位燃油装载机前期成本更高。这主要是由于电池成本、电机控制系统成本等较高所致。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企业来说,较高的购置成本使得他们在设备更新换代时持观望态度,不愿意轻易投资购买电动装载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动装载机的市场推广速度和规模化发展进程。

破局路径

电动装载机规模化推广之路充满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1 技术攻坚,加强研发与创新

在动力驱动技术方面,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针对技术瓶颈开展协同攻关。在电池技术方面,企业需加大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力度,探索新型电池材料和技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科研项目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核心技术创新,推动电动装载机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2 基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电动装载机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这方面更多会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加大对充换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和标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换电设施建设。通过项目融资模式、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矿山、牧场、物流园区等电动装载机集中使用的区域,合理布局充换电设施,构建完善的充换电网络。同时,加强充换电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也是为电动装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3 成本优化,技术、政策、金融的多维支持

降低购置成本首先需要企业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进步,进而降低电动装载机的生产成本,使得其销售价格得以下降;其次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购置补贴政策以给予用户更大的帮扶;最后还需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电动装载机的金融产品,如融资租赁、分期付款等,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使更多企业能够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电动装载机。

电动装载机从“1”到“100”的规模化跨越,是技术创新、政策驱动、市场选择的共同结果。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各方协同发力,破解发展难题,电动装载机必将在工程机械领域掀起绿色革命,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