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在2013年中跌跌撞撞也走过了2/3强的历程。面对今年依旧低迷的市场行情,行业、企业及其从业者所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转变?
前些年,在装备制造领域大显身手,壮怀激荡的工程机械行业似乎很有成就感甚至是有些许的自负。然而时过境迁。在遭受到2012年市场低迷的“重创”后,今年工程机械市场仍然呈现持续调整的走势。这从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证。仍在消化中的库存、应收款的沉重压力、市场需求的低迷,使上市公司股价跌入“地下室”。海外市场的拓展几乎成为今年行业内惟一值得一书的亮点。所有这些,使得一度热闹嘈杂的行业在2013年显得格外寂静,企业似乎连吵架、斗嘴的劲头都在消退。如果说,近期山推中止收购马尼托瓦克一案还算值得一议的话,其他也就剩下感慨又有哪家企业退出之类的烦心事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相关工程机械展会也较前些年减色不少。谈到士气,更有企业人士表示,以当下的市场形势而论,大多数企业能做的就是比谁具备更强的耐受力和抗击打力而挺下去了。果真如此,似乎倒是很像马塞马拉大草原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狮子,在期盼着食草动物早些迁徙回归一般。问题是,挺过了今年,2014年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如果相信“朱格拉曲线”的话,那么,2014年也许仍旧不会是乐观的。
其实,眼下工程机械行业所经历的,在装备制造领域各分行业中具有普遍性,中国产业似乎总是在习惯性复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而无论经历过多少次有如关公“刮骨疗毒”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从纺织、白色家电,到汽车,再到眼下的工程机械、风电、光伏产业,大多如此。
尽管,知识界包括政府智库直到现在仍然在不懈地研究着中国制造产业更合理的带状布局与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结。然而现实很残酷。那么,到底是不能为,还是不可为呢?
眼下,更多的观点都聚焦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但内容上多显得空泛和概念化。事实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早在“十五”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而十多年过去,为什么仍然是调而无果呢?这是不是就像中国尽管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处罚最为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但山寨、仿冒现象仍然大行其道一样呢?
一位原国资委官员在其国企改革专著中指出:国有资本应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而侧重于公共及公益领域。这看上去更像乌托邦式设计的构思或许是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形成与投资资本性质的构成的确有必要做个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资本更为热衷于“大跃进”式的产业构建模式?解释这一问题应该并不困难。比如,将国企中凡涉及挖掘机项目包括已投产和立项至今并未达产的在内,做个全面统计就是。如果再将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于此的资金一并统计在内的话,相信事情一定会很清楚。
重要的是,转变不应只停留在概念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绝不应仅是针对产业和企业而言。否则,压缩产能仍会像经济周期一样不时到来,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建立只能遥遥无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