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提供了赶超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业创新?如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探寻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中,政府与市场该如何找准角色定位?
在日前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2014)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诠释了当今创新的新特征,工信部产业司司长冯飞阐述了产业政策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如何转型发展问题。
互联网成创新主要来源
周子学指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创新水平决定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产业能够获得的回报。只有通过持续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环节的不断突破,才能有效推动产业链升级,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
在不同历史时期,创新有着不同的特征。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开始是“点”的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互联网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创新从工业时代的单一性走向了集成、整合、平台式。借助于互联网,企业可在较短时间内以低成本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可以说,互联网领域成为创新的主要来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思维在行业中的应用,一大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模式企业应运而生。它们以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方式为顾客提供和创造价值,甚至获得了远高于传统企业的丰厚利润及蓬勃发展。如实现纵向整合的苹果、三星公司、构建开放式平台的BAT等互联网巨头、打造产业生态圈的小米等。
把脉“分工与整合”路径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实现创新?周子学认为,只有分工才能细分出新的机会,寻找到优势切入口,然后携自己的优势发起整合。分工才能找到新的整合优势,从而创造新的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分工和整合是统一的。随着分工和整合的延续,原来的第一又被取代了。
可以看出,当前产业呈现“分工极致化”的特征,而分工和整合即是当今时代创新的主要特征。
一是不断深化分工。一方面,要敏锐发现其他企业的细分方向,主攻某一领域,从关键环节寻找突破;也可从创新最热门的领域提出细分方向,与他人合作。
另一方面,要专注于一流的差异化产品定位营销战略。使该企业的产品由于具有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二是重视产业联盟与产业合作。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的组织费用。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产业联盟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资源调配。
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产业合作。以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和加快应用平台建设为核心,提高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能力,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明确产业链的分工,让产业链各方都能盈利,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发展,广泛聚集价值链合作伙伴。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资源的整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有序的国际分工格局得以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下世界各国既相互竞争,同时又互相协作,各种生产要素将逐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作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微观个体系统,企业必将兼顾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实现国际产业资源的整合,从海外市场获得必需的原材料、资产、技术和能力。
四是进行跨界整合。当前,创新层出不穷,企业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延伸产业链之外,纷纷谋划跨界整合。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更好的方法,去抓住和掌握消费者,就掌握了核心优势,就可以去整合产业链,成为第一。整合尚未结束,整合尚无止境,任一产业链环节的整合均有可能成功,就看你能否挖掘出优势并找到切入点。不断整合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只有整合,才能创造未来。
注重产业政策“功能性”
关于产业政策的转型问题,冯飞认为,产业政策要从“倾斜性”转为“功能性”的产业政策。所谓功能性,就是要解决目前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及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范围有很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平性问题。二是创新性问题,包括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关键共性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问题。三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包括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解决空间承载能力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表示,在新经济形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关注三个主要问题,即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重大问题、新增长点和创新驱动。
金碚说,从流量上看,中国工业发展很快,从存量上看,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以存量来计算,目前中国工业存量大概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从人均积累的物质财富看,只有美国十六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由此,按照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大约到2035年左右,在存量上才能达到美国和日本水平。
“尽管如此,当前,我们还是要把稳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金碚强调,要靠创新驱动发展。尽管我国GDP问题基本解决,但还有其他问题,例如,产业素质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要超越短视,实现理性发展。
金碚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产业发展要适应这样的变化。中国产业要从GDP创造目标转向“登峰造极”目标。要立足现实,推进各类产业全方位的创新升级,提高素质。
借鉴国际产业转型经验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赵丽芬深入分析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和启示,并将其归纳为七个方面。
首先,国家战略谋划引导产业向高层次发展。比如,美国回归制造业的政策框架。日本通产省2000年提出了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提出了产业重点,比如技术创新、信息产业、老龄化社会服务、环保产业等。
第二,国家制定相关完善的产业政策支持相关战略的实现。从美国来看,包括一般性的倾斜性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补贴,通过实施特殊的定价方式、减税等,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夺回制造业,帮助制造业在逆境中实现产业升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日本更是这样,他们有非常完善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如政府补贴、政策金融等。
第三,注重产业政策的市场导向作用。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一方面在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向上发挥作用,同时也大力发挥市场的作用。美国政府很多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的作用是保护公共市场秩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日本的产业政策也是如此,更多的是运用间接手段,比如政府提出一些展望报告和导向,强化政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第四,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美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支撑作用,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基础性研究。鼓励产学研结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形成了很多创新性成果。此外,美国工业实验室也特别发达,而且,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日本在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官产学”相结合,这是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奥秘之一。
第五,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美国和日本政府都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美国出台了很多措施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为企业发展新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保护中小企业专利、减免专利税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支持。另外法律上也有税收优惠待遇。在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小微企业发展。
第六,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公共产业环境。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政府服务水平,着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美国的行业协会向政府提供行业的调研报告,参与政府的一些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同时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的很多政府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给予政府很多支持。
第七,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美国在多项国家计划战略中都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方面,出台很多政策支持人才引进。日本在人才政策方面,特别强调研究生培养要着重培养职业型高级人才。同时日本更加注重企业内部训练,日本的每个企业都重视在职人员的培养,同时引进吸收国外人才,支撑企业科技方面的研究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