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这场以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如何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中外代表提供了各自的看法。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至6.8%,而2010年这一数据为15.7%,五年间降低了一半多。新常态下,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说,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中,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在努力争夺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中国势必也要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道路。
不过,转型升级知易行难。制造业从大到强,中国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
德意志银行联席首席执行官于尔根·费琛表示,以“工业4.0”的核心智能工厂为例,提高生产效率无疑是其优势,但它也将改变制造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拥有工程背景和IT技能的人才需求上升,而对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工作人员需求则降低。
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自2012年起连续下滑,但就业岗位的减少还是可能招致反对,于尔根·费琛分析说。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副主席克里斯托夫·拜尔认为,大型企业容易在高端科技行业形成垄断,政府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其中。此外,数据安全、信息基础设施也是企业的普遍关切。
不少参会代表认为,此轮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为特征。因此,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大国,中国具有独特优势,如果能抓住机遇,可以在传统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应该怎么做?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看来,必须更多依靠自身创新,包括技术、商业模式以及组织模式的创新。政府和企业分工应各有侧重,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则要加大创新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生产模式、人才结构等方面保持开放的心态。
美国杜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认为,如果中国能进一步减少外商投资股权方面的限制,可以促使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带入中国,同时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使跨国公司受益,也能够有效激发本土公司创新。
德国博世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尔提出建议,建立核心领域的专业技术体系,尤其是要关注信息技术能力;制定标准,便于价值链上各环节相互联系交换信息;建立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网络;针对数据安全出台明晰的规范与指导;营造支持经济转型的大环境,激发人们自由探寻创意想法、实践新合作模式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