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汉诺威CeBIT展开幕式上继续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销德国制造和“工业4.0”。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强调要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得如火如荼,植根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也决心再进一步。“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GE)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
近日,在GE的媒体沟通会上,又有消息传出,为了应对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与发展,美国政府可能会对工业互联网进行巨额投入。
制造2025是战略,不是概念
“中国制造2025”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工业4.0”也有德国总理为其站台。虽然,“工业互联网”从未被美国政府官方“钦定”为国家制造业战略,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其为美国行业龙头肯定,因此,“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美国制造业发展颇具代表性的战略。
“工业互联网是以信息化手段作支撑,落脚点在资产优化和运营优化,进而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产能转型。”GE中国软件业务总经理杨涛解释道,“‘工业4.0’关注的是生产制造领域,而工业互联网更关注制造企业的整体生态链。”她极力强调了二者不同。
与此相似的是,“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特色以及十大优先发展领域也在被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三者有互通之处,即使有些业内人士也难以区分三者的区别,但有一点共识是,它们引领的制造业正处在不断的竞争和发展中。
“这是三个国家制造业的三张品牌,各国都想全力打造制造业的品牌。”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道出了三大制造业概念都在被竭力推行的缘由。
但业内人士指出,三者异曲同工,均强调信息技术和产业生产的结合。在北汽福田汽车生产力研究专家、特级总工程师任起龙看来,三者争抢制造业的地盘最终也将殊途同归。
在2014年4月,GE与AT&T、思科、IBM、英特尔等企业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后,杨涛透露,GE今年将参与中国相关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建立及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工作。
任起龙表示,就“工业4.0”战略的实施而言,继续保持并不断强化德国在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基础器件、工业软件、工业电子及交叉融合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并力图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智能工厂、智能产品、信息物理空间(CPS)等新的技术领域抢占先机,占领优势“地盘”。
“工业互联网 ‘抢地盘’的动机也类似,只是着力点和实现途径侧重点有差异,但最终将趋同。”任起龙说。
中国制造将如何演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管理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金达仁认为,未来10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规划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将发生两大根本性变化。
一是将极大地促使我国制造业企业朝着以工业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集成平台为基本架构,以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为核心目标的智能工厂建设方向发展。
二是将全面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而最重要的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既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的主攻方向。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企业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制定差异化推进目标及其相关标准、技术、架构和配套服务体系,不可急功近利。”金达仁建议。
任起龙也认为,在将“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后,制造业技术创新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传统工业在信息化创新环境中,不断优化创新流程、创新手段和创新模式,在既有的技术路线上不断演进;新型传感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在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断演进创新,并为新技术在其他行业的不断融合渗透奠定技术基础;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既包括CPS、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综合集成技术,也包括集成工业软硬件的各种嵌入式系统、虚拟制造、工业应用电子等单项技术突破。
不过,金达仁指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工厂的建设并非易事,能否顺利推进,是否实行跨越式发展,都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也都需要时间的保证,不能盲目一哄而上。
“少数有条件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两化融合成果,尽快制定包括企业技改、企业业务体系重组和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建设为一体的智能工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应明确、量化。”他建议。
工业强基是当下之重
中国制造未来10年趋势已经勾勒,当下应该如何入手?业内专家指出,强基础是关键。
相比2010年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规划则选择了上述十大领域为突破口。金达仁认为,从原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分离出来,显得更为明确、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规划的分解和实施。
但是,金达仁指出,中国制造业之所以比较落后,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基础管理都比较落后。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高端制造业总体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低端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尤其在自主先进制造技术及应用、自主生产自动化程度与设备可靠度、自主传感技术及应用、自主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同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差距较大。”任起龙说。
“这方面我们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3月27日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也如是强调。
近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座谈会上,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对中国汽车研发制造商基础部件乏力更是深有同感。“中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但核心零部件领域却几乎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基础研究成为汽车制造发展的瓶颈。”赵玉海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则表示:“许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以市场换技术,能用钱买来的都买来了,而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关键部件、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想发展,就要打破行业界限,注重基础,抱团发展。”
“因此,数控系统、通用件、电子元器件和工业软件等行业首先要加快落实工业强基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发展。”金达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