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未来必然取决于创新能力,纵然‘哀鸿遍野’也要站在技术领先前列!”时常语出惊人的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近日将创新能力视作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考量。曾光安有这样的底气,因为在他看来新成立的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将提供推动柳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变革者所需的一切工具。6月18日成立的这一研发中心拥有世界级研发硬件,一流实验平台,现代化制造基地,以及1000多名顶级研发人员,柳工将借此迈向研发新时代。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随着发展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投向科研领域,从一些企业在科研领域的特点或许可以探究其一以贯之的经营策略。
徐工:研究院下设六大中心 保持排头兵位置
据徐工集团第五届科技大会提供的数据,徐工在国家级技术中心两年一次的评价中以综合得分90.4的成绩,继续保持技术创新在行业中的排头兵位置。
徐工集团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型国企,有着徐工研究院作为其核心研发机构。1989年3月,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徐州市机械局所属的“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划归徐工集团,与徐州重型机械厂所属的开发部及新品试制车间合并,成立新的研发机构,名称仍为“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2008年徐工集团和江苏省共同投资扩大其规模和研究范围,列入江苏省科技基础重大研发机构建设项目,“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正式挂牌。
徐工研究院承担着徐工集团“三大支撑”、“四大产出”的重要使命。“三大支撑”即支撑起徐工世界级企业愿景的实现,支撑起徐工现有企业、未来企业的发展成长,支撑起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拥有和壮大。“四大产出”即产出先进标准,产出核心技术,产出全新门类产品,产出能承担起核心技术研究、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军人才。
徐工研究院下设六大中心,包括技术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发管理中心。现已建成一支以博士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员工为中坚力量,高素质、年轻化、专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过硬的科研开发队伍。
徐工研究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IFAS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燕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成功开发出技术领先的高速铁路建设成套设备、系列电传动自卸车和铰接自卸车,同时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零部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一:专业化布局 一体多地分布
从三一重工首个专利——集流阀研制成功开始,众多工程机械关键技术在三一诞生,这得益于三一、每年坚持不小于销售额5%的研发投入,秉承“一切源于创新”的理念,着眼于前沿技术和未来产品的研发,三一引领着行业发展方向。
三一按照“专业化布局,一体多地分布”的思路,在美国乔治亚州、德国北威州、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巴西圣保罗以及中国的长沙、北京、上海、湖州、昆山、沈阳、珠海等地建立起67个研究院、235个产品研究所,依托以PDM系统为核心的研发信息化集成体系,实现全球研发数据集中管理、安全共享,支持全球24小时的协同研发活动。
三一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认可试验检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机械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群化的创新平台体系,助力企业研发能力提升。
三一拥有工程机械远程监控服务与故障诊断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机电液控与仿真实验室、柴油机实验室、泵车臂架疲劳(寿命)实验室、焊接实验室、强度(应力)实验室、耐磨材料实验室、汽车底盘全自动检测线等9大试验检测中心及58个企业级实验室,正在规划建设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研发试验中心。
三一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SANY-HUST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长安大学等40余所高校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三一先后主持和参与了66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了“工程机械远程监控与维护”等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其他国家级科技项目近40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2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三一累计申请中国专利8282件,其中发明专利3435件,中国专利授权5863件,其中发明专利114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405件,海外专利申请254件,海外授权33件。
2001年以来,公司累计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0余项。集团总工程师易小刚荣获中国科协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湖南省和工程机械行业唯一获奖者。凭借技术创新实力,三一于2005年、2010年和2013年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201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
中联:发端于科研体制改革 传承国有科研院所使命
中联重科是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孵化而来的上市公司,其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是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今天,研究院彻底融入了中联重科,企业不仅成为科技开发主体,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研发,驱动企业飞速发展,还传承了国有科研院所的使命和责任,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重点攻克,引领、带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振兴。
中联重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共性技术研究和主机产品开发两者兼顾的二级研发平台。公司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难题持续进行攻关,每年产生300多项新技术,年申请专利超1600件。15大事业部6000余人的产品开发团队紧密协作,与全球用户形成了良性互动,每年向全球市场推出200多个适销新品,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