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特别关注

行业复苏乏力 工程机械企业寻求新突破点

时间:2015-08-05  来源:互联网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下,虽然国家政策力推大型基建项目建设,但开工率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工程机械行业复苏依旧乏力。

  面对低迷的市场,不少工程机械企业纷纷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寻找突破点的这些企业中,有一些企业的成绩非常显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

  徐工集团全力打造工程机械产业链条生态圈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徐工集团以物联网为突破口,结合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全力打造工程机械产业链条生态圈,助推产业变革。

  上午9点49分,徐工集团起重机事业部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收到系统发来的一条预警,位于青海海东的一台起重机发现故障。

  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李忠福:因为我们的车辆安装了传感器,当我们的车辆发生故障时,我们的故障代码会通过传感器,利用无线网络传回到平台上来。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目前可以看到这辆车显示是力限器发生故障,故障代码是E00。

  10点10分,客户报修电话也打到平台,而此时,平台工作人员已经完成了对故障的综合评判并开始派出服务人员。

  李忠福:通过我们的平台“就近派工”这个功能,查找到这个车所在的位置,同时进一步查找我们离他最近的服务人员。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10个服务人员在他的周围,我们根据故障车的距离,选择最近的服务人员进行派工。

  其实在产品交到客户手中之前,整个的生产、调试早已纳入物联网智能平台。这是一台正在测试的起重机,通过平台可以清晰地监测到车辆的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等数据。

  李忠福: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实时记录产品的调试过程,包括起重臂的伸的长度和起重臂的幅度,以及在某一时刻吊重的重量。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形成我们的调试档案,当我们的调试人员需要核实档案的时候,他可以实时查看当时的每一个动作。

  与此同时,物联网平台时时采集的数据也成为重要的资源,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圈。

  李忠福:我们通过这个系统,把市场上产品数据收集回来,在系统中形成各种报表,通过这种大数据的挖掘,为我们整个企业的营销以及企业内部的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目前,徐工物联网系统正酝酿新一轮升级,用“智”造驱动产业变革。

  李忠福: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徐工集团积极打造物联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来不断地提升我们的产品品质,来优化客户体验,优化系统。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迎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机遇新挑战,来引领产业变革。
  中联重科:智能制造连接人与产品

  今年4月27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会议暨成果展上,作为两化信息融合的典范,中联重科代表装备制造行业展现了“两化融合”的最新成果,“中联式融合”成为企业推进高端智能化战略的新样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点名称赞中联重科的远程监控服务系统。“产品远程运行监控和服务能力”正是中联重科两化融合贯标通过的4项能力之一。

  目前,中联重科的远程监控服务系统实时监控包括混凝土泵车、挖掘机、汽车起重机等51个产品系列、1200多个品种的13万台套设备,每台设备的开工时长、运行轨迹、运行状态、性能状况等各项数据全都汇集在数据库中。“中联重科产品远程监控服务系统与呼叫中心互联,2192名服务工程师在5分钟内对相关问题作出响应,最终目的是实现服务互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网络。”中联重科首席信息官王玉坤说。

  王玉坤表示,中联重科每个月的产值超过20亿元,但月结订单成本差异平均控制在50万元以内,月结差异最小值曾达到3万元。仅此一项,就意味着节约了近2.97亿元的成本。中联重科希望智慧工厂孕育出智能产品,达到产品与产品的互联,最终实现产品与人的互联。

  通过自身努力,中联重科实现了自身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资源融合。在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方面,通过ERP、售后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物联网智能云服务平台等营销售后系统的支撑,公司客户服务和客户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他举例,今年4月份,山西灵石一台混凝土泵车设备的油耗忽然增大,怠速运行时间超过了工作时间的50%。“我们的后台服务人员就直接打电话给机主,询问情况,发现是机手离开了泵车,但没有熄火。”不仅如此,通过数据分析,服务工程师还告诉机主应该如何更好地操作,让机器保持更好的性能、更节约能耗。

  2015年春节上线的微信公众号让中联重科云智能平台变得更加灵活。在微信端,客户将设备与手机绑定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设备的工作状况、运行轨迹,在线报修乃至机手的考勤也可以在APP上完成。

  据王玉坤介绍,中联重科微信平台上线3个月以来,服务响应及时性由15分钟缩短至5分钟,内容传播受众率达到40%,已节省内容传播及营销费用150万元。

  从2009年到2014年,中联重科每年在智能制造上的投入都超过1亿元。通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创新,中联重科站在了智能制造的风口。“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未来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将在我们的销售中占据主导位置。”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
山重建机:抛弃同质化 差异化方面寻求突破

  面对工程机械市场在低迷中徘徊的严峻考验,山东重工集团总经理江奎在山重建机有限公司7月28日召开的商务大会上直言不讳,山东重工集团已为其全资子公司山重建机的未来做了崭新规划,并制定了各种积极应对方案。“理性分析之下,山重建机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从现在起抛弃同质化大跃进的战略,从差异化方面寻求突破,要做就做最有特点的,这才是我们的转机。”

  “挖掘机是山重建机的生命力,我们的战略定位足以支撑眼前的困难。降本增效,山东重工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山重建机最大的支持。”江奎用“疯了”来形容前几年市场的高速增长期,而现在挖掘机企业包括山重建机需要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发展。

  他表示,山重建机将跳出市场同质化竞争,在差异化方面寻求突破。据了解,为应对市场挑战,山重建机组建了全新的领导班子。

  山重建机董事长伦学廷也坦诚相对。他表示,2010-2011年,山重建机赶上了行业快速发展的末班车,2012年以后遇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着行业的深度调整,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就再次面临挑战,虽然有客观的市场因素,但也同时集中暴露出山重建机在企业经营发展、运营管控中的不足,致使债权危机曾经一度严重阻碍了山重建机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山重建机也从根本上寻找原因,逐个解决问题。例如,摒弃了之前浮躁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将之前粗犷的财务及管理精细化,充分融合企业多元化思想,债券则延期3年。在产品方面,依旧是质量保障第一,并不断开拓新精产品。同时,山重建机在核心部件方面推行专业化、精品化,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实施工序监察和自主检查制度,加强产品过程控制,有效降低整机故障率。

  伦学廷说:“在营销及客服方面,山重建机将不断创新,采取扁平对接机制,拓展销售模式,整合市场占有率高的一两款机型,推出专项的商务政策,快速占领市场,探索新机的直销模式,尝试二手机的拍卖业务,让二手机的销售市场化,开展租赁模式。优化经销商之后,我们也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每位经销商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战略商务政策。”

  江奎分析认为,虽然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很大,但这也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良机。如果挖掘机企业锐意改革,调整创新,全面优化提升竞争力和水平,就能适应新常态带来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在危机中崛起。
厦工三重涉足新兴领域 “升级版”产品闯市场

  7月30日,在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正在专心研发新型垃圾压缩中转站。

  新型垃圾压缩中转站是厦工三重面向乡镇市场研发的新品,具有压缩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使用简便、建设成本低等特点,适合日垃圾处理量较小的农村市场,预计年底能完成产品设计及样机试制。像这样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家公司还有很多。

  厦工三重是国内最大的压实机械生产厂家之一,具有50多年的研究、开发、生产道路压实机械的经验。2008年初,公司从市区一次性整体搬迁到沙县。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急剧变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产品优化?公司开始谋求突破,延伸道路机械产品链,涉足新兴领域,以“升级版”产品闯市场。

  在老产品道路机械方面,公司注重产品质量升级、效率提升。2011年,投资1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三坐标测量仪,提高推土机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使产品早期故障率大幅下降。2012年,公司自主研发高性能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在控制方式、作业效率、作业质量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上半年,公司又针对用户需求变化,开发出30吨、33吨重型全液压振动压路机,主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厦工三重每年投资100多万元,用于公司在陕西西安的研发基地,持续研发路面养护机械设备系列产品。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铣刨机、摊铺机等产品已投入市场,最新开发的500mm铣刨机在北京市政工程施工中以优良的性能获得用户的认可,作业效率可媲美国外同类产品。公司还定期投入资金更新服务器等计算机硬件设施,并与高校合作,建设建模、仿真系统以及加工设备数字控制系统,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另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布局,道路机械主业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而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需求逐渐升温。

  为寻求“突围”,厦工三重紧跟市场步伐,主动涉足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环保领域,各地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公司瞄准这一商机,研发以垃圾压缩中转站为代表的环卫机械产品,先后有水平式、垂直式、侧翻式的垃圾压缩中转站研发出厂,得到用户充分肯定。去年,公司还面向东南亚市场,研发用于处理棕榈壳等高纤维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成套设备,目前核心设备已得到市场验证,工作效率和可靠性超出预期,今年将完成全系列产品的开发;在新材料领域,厦工三重还与新材料工业管道制造商合作,研发高强度复合管制造设备,勇闯石油管道设备市场……眼下,厦工三重正向产品高端化、多元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迈大步。
 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打造潍柴制造新优势

  7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受邀参加,当面汇报了他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认识和建议。谭旭光告诉笔者,“总理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坚强信心,对广大企业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座谈会后,我们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更强,劲头更足了。”

  过去10年,潍柴在内燃机市场极为红火的时候,就清醒地认识到,单一的发动机企业很难长期存活,必须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从2005年重组湘火炬,到2009年以来的海外并购“三部曲”,潍柴逐步完成了五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布局,奠定了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并确立了以整车整机为龙头、以动力系统为核心的战略愿景。

  今年,面对经济新常态,潍柴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全年工作主题,开始了智能转型之路。年初,潍柴率先在业内推出了“智慧动力平台”,这一平台融合了全新的潍柴WOS运营系统、潍柴全球研发共同体、优选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全生命周期会员制专属服务系统,成功孕育了大功率高性能重型发动机WP13、中国首台满足欧Ⅵ排放认证的WP7重型发动机等产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引领了我国内燃机升级换代步伐。

  今年6月27日,潍柴与福田戴姆勒汽车在北京举办了京V新品发布暨搭载潍柴动力第80000台欧曼绿色渣土车下线活动,推出了国内重卡领域首款符合京V排放标准的绿色渣土车,得到了北京市环保局的认可。同时,潍柴也是被科技部认定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并成为工信部“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起草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两化”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潍柴实施集团管控、精细化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依托广泛覆盖的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正变得越来越真实精确,3000多个订货号、10000多种零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清晰的信息记录,单台发动机的成本甚至可以精确到分,企业由此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目标。

  从前,潍柴业务简单,年产仅一万台发动机,那时不需要系统,但是当发展到2010年时,年产量近百万台,并且在国内外多地建立起了生产厂时,全供应链的资源配置,从供应商送货、仓库管理、投料配送、生产组织到物流跟踪、维修服务等,单独靠人力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如果MES系统出现宕机故障,发动机是无法下线的。

  从最早开始的产品物料清单BOM管理来看,一般装一台发动机500个件左右,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通过系统传递到计划排产,分为自制件和外协件,外协件通过采购订单,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系统了解现有库存、送货时间及送货量。在MES系统,从生产上线时开始,便对发动机信息进行跟踪,在哪个工位,该装哪些件,不同订货号的配置要求不一样,工人通过系统在工位上即可以查到所要装配的零件及工艺要求和装机指导,通过物料拉动系统,实现按时、准确与生产计划相匹配的物料配送高效可视化跟踪,通过装配线的扫描,产品装配档案信息被真实记录,记录的信息被用于售后服务“三包”验证。

  在维修站维修发动机时,通过发动机编号,便可以查看一台发动机的生产时间、生产地点,故障件的装配信息、供方信息,辅助支持维修服务的正确判定。发动机故障维修信息,返回到企业,用于研发设计、生产装配、供方等环节的改善提升。不仅每年节约了几个亿的维修费用,提高了维修服务水平,而且用户满意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没有这样的信息采集和传递,难以支撑企业的高效运行。随着数据和系统的集成贯通,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谭旭光告诉笔者,转型升级考验企业智慧。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潍柴将结合自身实际,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潍柴制造的新优势,找到适合潍柴的“两化”融合之路。未来3到5年,将以“一点、两横、一纵”为工作方向,即:以后市场为业务切入点,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通过集团管理标准化和资源协同,实现集团内上下游产业链的集成;通过流程IT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和管理能力,按照“互联、集成、数据、服务、创新、转型”的工作原则,在生产设备与产品互联、企业内端到端流程打通、企业间资源共享与协同等方面推动流程信息化建设。“可以预想到,在全集团范围内的‘两化’深度融合,必将成为企业内生增长、智慧转型的重要出路,为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奠定坚实的基础。”谭旭光说。
“杭叉数字工厂平台”上线 智能制造新突破

  杭叉集团紧紧抓住“数字化工厂平台”建设的契机,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改善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在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管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从信息时代向数据时代的跨越。国务院在年初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通过这些新技术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融合,实现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从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增强中国工业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杭叉数字工厂平台”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2015年6月正式上线,目前上线的系统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生产现场员工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在流水线上实时采集和查看生产进程,实时采集和查看叉车关键件数据,实时采集和查看产品质量数据。通过与智能生产设备的实时数据交互,准确掌握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生产数据。同时通过对这些采集数据的分析,系统能自动判断每道关键工序的合格与否,并在后道进行自动控制,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杭叉数字工厂平台”后续还将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服务”上进行开发和整合,真正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杭叉数字工厂平台”建设是杭叉集团实现“智能制造”迈出的关键一步,通过平台的建设必将提升杭叉在产品设计、制造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能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青岛重工适时开发专用车新品应对市场变化

  日前,青岛重工在“品牌质量效益升级年”活动中,在大力实施“创新升级计划”的同时,积极应对专用车市场变化的新常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发专用车新品种,丰富了青岛重工的产品序列,为公司后续盈利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经过市场调研,积极应对当前日趋萎缩的自卸车市场,按照计划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与工程建设关联度相对小的专用车产品。他们开发了公路运输专用车、城市类专用车,拓宽了产品序列,丰富了专用车品种。其中公路运输半挂车已完成样车试制,计3个品种5个型号,包括仓栅车、低平板半挂车;水罐车部分品种公告已经批准;油罐车样车已经试制成功;除雪车、城市环卫车等产品也正在丰富品种,增加序列,满足市场需求。

北奔重汽深化改革加快战略转型 强实核心能力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和重车行业低迷形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奔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全面推行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加快建立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市场新规律,适应客户新需求,以“结构调整、防控风险、稳步发展”为主线,全力落实拓市场、强科研、抓党建、促改革等举措,实现新常态下稳步发展。

  切中问题 深化改革加快转型

  战略转型需要量体裁衣、精确制导。去年以来,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围绕“一企一策”工作要求,多次亲临北奔重汽调研指导,确立了把战略转型作为适应新常态、构建新优势的治本之策、必由之路。

  按照要求,北奔重汽主要领导带队调研重车行业研究发展规律,深入市场与客户交流沟通,走访产业链合作伙伴畅通渠道,下基层听取干部职工心声,为客观分析优劣势、科学制定改革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结合调研实际,北奔重汽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和资产瘦身,有效防控经营风险,重新定位市场和产品,加快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步伐。

  在集团公司、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在一机集团等兄弟单位协力帮助下,通过转让、出让原有或闲置的土地、厂房盘活变现,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实现零部件业务市场化独立化运行,加快推进资产瘦身严控风险,将经营重心放到包头本部和整车业务。同时展开旧账清收、减人增效、优化机构等一系列精益管理举措。

  围绕应收账款、成本费用率等重要指标,通过逐个问题跟进解决,逐个节点扎实推进,2015年1至5月,EVA同比改善19.47%,制造成本率同比下降4.87%。

  关注客户 打造精品勇拓市场

  围绕坚持客户导向、同步设计理念要求,北奔重汽牢牢把握面向客户、面向生产、面向优化集成搞研发的精益研发核心,充分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重新定位产品和市场,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

  按照“质量和成本是设计出来的”理念,北奔重汽建立了“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产品,并从设计环节入手控制质量,逐步向“高、专、精”产品发展。目前,北奔重汽已成立了中高端车、专用车、特种车、外贸车等专业团队。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为项目负责人的中高端车团队,结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开发优化中高端系列车型;专用车团队紧跟市场变化,梳理了500多款北奔底盘改装车公告。其中为满足油田改装市场对底盘个性化需求而开发的运油车反响良好,中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采购97台北奔全新国IV共轨运油车,合同总价超过3000万元。与此同时,北奔重汽全力以赴推进H10项目研制和产品拓展,通过集中全兵器集团的优势资源进行实物样车研制,力求精益求精,志在必胜。另外通过与潍柴动力、陕西法士特、北方通用电子等29家重点供应商签订了新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彼此资源优势,加速集成开发进程,全力促进配套质量提升和配套成本降低。

  北奔重汽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观,量身定制专攻中高端市场、特定客户和外贸等市场的营销方案,以灵活的商务政策、特色推广和“重点合同同步全程跟踪服务”,赢得客户认可。今年与各地经销商联合举办市场推广56场,现场签订合同400余台,其中在包头举办的深圳客户订购会上,当场销售北奔重卡118台。深度推进“集约客户直销、渠道直销”模式创新,标准化、系统化开发具有行业特征且影响力较大的集约客户,推动直销上量,现已签订合同500余台。

  北奔重汽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外贸市场机遇,重新定位外贸出口业务和海外目标市场,重点加快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布局,完善外贸业务创新平台。通过充分发挥进出口公司自主经营活力,外贸出口强劲攀升,2015年1至5月,外贸合同同比增长155.7%,外贸收入同比增长96%。

  狠抓党建 攻坚克难力促发展

  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统起来、深下去”工作思路,北奔重汽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职工和服务党员”目标,重点开展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及“党员创新工程”。党员创新工程不仅激发了党员领导干部活力,更带动了一批高技能职工。科研人员王瑞鑫和兵器集团技能带头人--技能工人闫文利今年荣获了自治区级和市级劳动模范荣誉,闫文利还被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北奔重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和公司党委的部署上来,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密结合公司转型发展,确保专题教育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现已先后开展了专题教育党课、“质量工艺整顿教育月”等活动,进一步把“三严三实”转化为领导干部敢于攻坚克难、推进发展的责任担当。

  2015年下半年是承接“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开局的关键阶段。围绕新形势新要求,北奔重汽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砥砺奋进,积极作为,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全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兵器工业体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