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特别关注

标准引领 质量为先 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增效升级实现由大到强

时间:2016-09-27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   

   921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推进会议”。王瑞祥会长作了题为《标准引领 质量为先 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增效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讲话,现机经网全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http://resource.mei.net.cn/news/201609/20160922155139913.jpg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

 

各位代表: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要求,学习贯彻《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以下简称提升规划)和三部委《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以下简称专项指南),总结工作,研判形势,明确思路,确定任务,为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增效升级、实现由大到强,奠定基础,提供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行业经济运行简况

 

    今年以来,在困难增多、挑战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机械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保持了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发展的态势。

 

    1-8月,机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7%,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及上年同期机械工业2.7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1-7月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91%,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及上年同期机械工业3.56个百分点和3.7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8767.94亿元,同比增长6.59%,低于同期全国工业0.3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机械工业增速5.79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3635亿美元,同比下降6.95%,其中进口1520亿美元,同比下降8.06%,出口2132亿美元,同比下降6.16%,实现贸易顺差630亿美元。

 

    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品产量增长趋势向好。在重点监测的119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同比增长的产品品种62种,占比52.1%,以两位数增长的产品有19种。与消费、技术升级、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环保产业、与汽车、电工行业配套的仪器仪表、高压开关设备、电力电缆光缆及部分通用零部件等产品保持增长。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85.4万辆和1468.4万辆,分别增长9%9.8%。二是行业分化明显。1-7月汽车行业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4421.87亿元,占同期机械工业新增收入的51.7%。电工电器行业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228.94亿元,占同期机械工业新增收入的26.06%。两个行业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7.8%。汽车行业实现新增利润265.99亿元,占同期机械工业新增利润比重为49.04%,环比提高7.73点。电工电器行业实现新增利润195.72亿元,占机械工业新增利润比重为36.09%。两个行业新增利润占全行业比重超过85%。机械其他行业新增利润仅有80.64亿元,占比14.87%。与投资类特征明显的金属冶炼设备、金切机床、发电设备、石油钻井设备、装载机等产品产量则继续下降。三是部分经济效益指标财务指标同比略有好转。1-7月机械工业资本保值增值率110.42%,高于全国工业3.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4.12%,处于合理水平,低于全国工业2.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6次,同比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7.1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63%,同比略微下滑。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明显提高,管理费用增幅低于上年同期。四是订单增速继续回升,投资增速下行。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摆脱了上半年持续下降的趋势,1-7月累计同比增长6.27%,继续回升,但订货形势不稳定。1-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制造业增长3.0%,机械工业仅增长2.7%,创2008年以来同期增速新低。当月完成投资额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投资中占比超过90%的企业自筹资金压力加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市场需求。五是外贸进出口颓势未有改变。1-7月机械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同比下降都在6%以上,扭转颓势步履维艰。

 

    预计全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略高于全国工业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将保持同步增长,出口增速力争不低于去年降幅。后几个月,我们要密切关注外部形势和行业经济运行走势,继续做好稳增长工作,进一步增强提高行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决心。

 

    二、“十二五”行业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和质量工作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行业发展总体规划的部署要求,遵循“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指导原则,着力夯基础、强管理、攻高端、增能力,为服务大局与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积极作为,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围绕行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工作,中机联强化了基础专业平台建设。首先是健全组织,加强管理。“十二五”期间,新成立机械工业领域全国性、行业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会13个,完成167个全国性、行业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会的换届工作。截至目前,机械工业领域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达133个,行业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技术专家超过1万名。加强了专业人员培训和标准制修订的过程管理,从动态管理、重点监督、诚信评价等方面,探索建立了工作考评机制。质量工作根据发展需要新增质检机构3个,组建了机械工业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等组织,正在筹建机械工业计量技术服务联盟。截止目前,已建成行业质检机构217家,参与专家近2万人。坚持每年对100多家质检机构、实验室进行评审和能力验证。为进行质检机构重组提升,组织编制了联盟章程、联盟标准管理办法、“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公约”、“自制专用检测设备鉴定实施细则”等文件,编印了联盟宣传册(中英文),建立了联盟宣传网站。

 

    其次是强化服务,提升能力。依托专业平台参与了政府部门有关标准、质量政策规划的调研、编写工作。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行业标准化和质量发展规划及阶段性工作计划,参与了有关许可证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制定以及条例、实施办法、细则的修订。标准化工作紧密围绕机械工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的需求,加强了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在基础制造装备领域,依托“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制定国家标准103项、行业标准225项,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作用。同时,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工作、关键零部件、电工电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装备、现代化农业装备、内燃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十二五”期间,安排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5731项。发布的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1781项,行业标准3573项,共计5354项。通过开展许可证产品采标工作,以许可证市场准入的强制手段要求企业在设计、采购、生产、检验等环节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提升了产品质量。五年间,对机械密封件、铅酸蓄电池等八类产品,共计审查上报了1047批次、2454家次、3470单元和200多批次、300多家企业生产许可证申请合格与不合格材料。在政府部门牵头下,针对电线电缆行业质量存在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组织召开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发布行业质量诚信行为公约,百家企业共同签署质量诚信承诺书,以此带动并推进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五年间,共评选24家诚信企业。组织了由17家单位参加的汽车昼间行驶灯光度和色度测定比对试验活动和与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对接活动。

 

    二是工作体系更趋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新形势,中机联在完善标准化和质量工作体系和拓展服务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统筹谋划,扩大覆盖。机械工业标准量大面广,约占我国工业领域的四分之一。中机联从理顺关系入手,统筹谋划构建工作体系。注重加强了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了与相关行业组织和承担单位的协调合作,形成了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服务面宽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从调研选项、计划立项、专业评审、审批颁布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流程,有力推动了标准化建设工作。截止到20166月,机械工业领域现行标准达到16821项,其中国标7587项、行标9234项。

 

    质量工作现已形成行业质检工作、计量认证工作、品牌战略推进和质量人才培训四大工作体系。每年定期组织召开质检机构联络网工作会议,完成行业质检机构的现场复评审、监督评审和扩项评审工作,保障了行业质检机构的资质延续和持续接受监督。“十二五”期间,共发布检测报告近20万份,计量规程120多项,服务领域覆盖了产品检测评定、分析报告、许可证审查、商务合同纠纷、投标材料、新产品鉴定验收、司法鉴定等方面。培养了大量质量人才,其中涉及8类机械产品的许可证审查员120人,理化检验人员6000多人次,五年举办20多期30多个班次对特种设备设计人员审查换证和专业培训,参训人员1500多人。在工信部指导下,开展了行业优质品牌培育和评选工作,行业内有200多家企业积极参加。

 

    其次是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今年以来,顺应标准体系结构性改革的新趋势,开展了机械领域强制性国标、行标及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向政府部门提出了539项强制性国家标准、19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和45项强制性行业标准整合精简建议。启动了机械领域15107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3624项在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集中复审。研究提出了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和制定细则,探索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推进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成效。成功申请成立了饲料机械、铸造机械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承担秘书处工作,并出任主席和秘书职务;起重机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落户我国,并出任主席和秘书职务。截至目前,共有20多位同志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职务;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125项,已发布60项。同时,推进我国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迈出了第一步,工程机械等22个专业领域启动了93项重要国家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工作。

 

    质量工作引导行业贯彻落实质量法律法规,开展行业质量发展状况调研,开展质量专题研究,跟踪质量动态,提出质量预警和治理建议。组织开展“质量兴业”活动,引导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工艺等专业发布了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第三方行业检测、认证工作。目前已有9家企业获得“AAA”级诚信检测机构称号。在轴承、紧固件等行业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已有11家企业被评选为“全国质量标杆”。行业品牌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已有26家企业获得行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称号,7个机械类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

 

    三是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服务效果不断增强。

 

     “十二五”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工作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同步提升,有力支撑了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稳步提高。通过贯标、采标、淘汰落后和研制推广先进标准,以及质量提升的持续推进,促进了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的开发,提高了产品的满足度和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十二五”五年间,仅中机联鉴定的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就达2300多项。目前,企业对先进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大幅提升,机械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近80%。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品种自给率达到85%,初步扭转了我国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机械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比“十一五”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重大关键产品的国产化率有所提高,一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已达到3万小时以上,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1200小时以上。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十二五”以来,已有188家企业的优质产品获得“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称号,已认定38个产业集聚区域品牌。电力、农机、工程机械等装备产品已成功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

 

    同时,企业质量提升和群众性质量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共有70个企业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奖”,28家企业被评价为机械工业质量诚信企业,300多家企业被评价为机械工业AAA级诚信企业,549个企业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近7000个班组分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和“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机械工业的标准化和质量水平与机械强国目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机械工业标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标准体系系统性协同性不强,高端装备领域标准缺失,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成为制约瓶颈;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由我国主导制修订的机械工业领域国际标准占相应国际标准总数的比重仅在1.%左右,“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质量管理理论理念引进较早,但实际应用发展不平衡,滞后现象较突出;在质量安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制约了机械产品的竞争力;低端产能过剩,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弱,品种不全、成套性低;自主品牌缺失。据中质协调查的2000个中小企业中,只有31.4%6.1%的企业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已连续15年未能进入全球100佳品牌阵营。我国的标准话语权和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弱势,仍是“标准数量大、产品水平低”的“制造大国、品牌弱国”。要建设机械强国,行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三、机械工业贯彻落实“提升规划”的初步打算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指导意见”的起步之年。我们机械工业贯彻落实“提升规划”的初步思路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机械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贯彻落实“提升规划”为抓手,坚持标准引领、质量为先,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坚持开放兼容、协同发展,强体系,提能力,优结构,创品牌,以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的新成果新成效,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重点任务是:

 

    1、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发展新共识。

 

    做好贯彻“提升规划”的顶层设计,关系工作质量和机械工业发展大局。要从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提升规划”与强国战略和“指导意见”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精心谋划制定的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整体路线图,是统筹“三步走”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指导意见”是现阶段分业施策落实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是针对机械工业发展确定的起步之初五年的着力重点。“提升规划”则是列入强国战略与“指导意见”中有关标准化和质量提升重点任务的细化和实施路径。近日,工信部等三部委又下发了“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更凸显了质量品牌在推进产业发展和实现强国战略中的重要。

 

    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了解几个文件的出台背景、内在关联和部署要求,认识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决定着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质量品牌是产品价值和中国制造形象的代表,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贯彻实施“提升规划”和“专项指南”,是落实强国战略和“指导意见”的本质要求,是推进机械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是保持产业中高速、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要举措。要在加深理解相互关系和各自定位之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树立统筹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大局观与发展观。

 

 

    要从行业整体发展和自身工作上加强顶层设计。要适应当前标准化和质检工作体系机构改革的新形势,按照强国战略和“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依据行业“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和标准与质量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结合“提升规划”和“专项指南”进行详细对标,研究提出机械工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细化机械工业实施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总体方案、具体任务和工作部署。这次中机联就贯彻落实“提升规划”和“专项指南”、加强行业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分别提出了初步意见,希望各专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为工作方案。在细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及专项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新要求与原有工作构架基础有序衔接的关系,把握好当前工作与短期任务及长远发展目标的相互联系,努力在对标修订中,使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总体要求深度融入到行业发展意见之中,使行业的项目活动上升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重点行动工程之中,增强贯彻落实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质量水平。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新认识,凝聚新共识,明确新思路,增添新动力。

 

    2、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树立工作新水准。

 

    经过多年努力搭建的行业工作平台,是推进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工作平台的基础建设。重点针对140多个全国性和行业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10多家质检机构、计量及认证机构的现状进行梳理,从组织基础、技术支撑、装备配备、队伍素质、工作质量、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分步分类改进提高的措施要求。要注意总结经验,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通过广泛宣传、互动交流、传经送宝等形式,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平台水平提高。要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交流研讨、考察学习,以及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促进队伍素质全面提高,适应发展新要求。

 

    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工作平台的能力建设。重点针对技术支撑与装备落后、检验检测设备陈旧、专业人员老化及素质不高等能力不足、作用发挥较弱的工作机构,加大推进力度,提出限期整改的方案措施。要充分运用国家和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装备设备改造更新、改善工作环境和加强人员配备等途径,增强行业工作平台的服务能力。要努力在改进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进一步开拓业务领域,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创新能力,尽快改变不适应、不胜任、不接轨等不足,跟上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步伐。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质检机构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自觉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设立更高的发展目标,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新增服务项目和国际性业务,提高国际化话语权和竞争力,以适应“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借助平台优势,支持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检验机构的能力建设,鼓励开展前瞻性标准、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应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行业品牌战略推进工作平台,要重点在完善行业自律规约、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活动,以及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行业红黑榜公示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建立专业化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完善活动推进平台等方面,有新的建树。并借助平台的优势,在开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实施优质产品品牌推选、评价、表彰、宣传、推广,以及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认定、促进区域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进行业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整体提升,促进中国品牌“走出去”。

 

    3、进一步加强体系构建,拓展服务新领域。

 

    健全的行业标准化和质量工作体系,是贯彻落实“提升规划”的根本保障。标准化工作体系要以提升标准适用性、先进性和有效性为重点,针对标准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强与跨界融合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提出“十三五”机械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合理安排标准制修订项目。要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要领域的标准化研制和水平提升。要按照《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对强制性标准的整合精简,构建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内容科学的新型机械工业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要加快调整优化推荐性标准体系。通过对机械工业领域推荐性国标和行标的清理,明晰制定范围,厘清相互间关系。通过对滞后老化标准复审和修订,整合推荐性标准,缩减其数量和规模,优化推荐性标准的体系结构。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和引导行业领域的协会学会,协调相关市场主体,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与技术创新趋势,共同制定具有市场活力的团体标准,补充比国标和行标覆盖更宽、技术更深、要求更高、指向更准、时效性更强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同时,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实现委员会联动、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尽快形成统筹产业链生态需求、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质量工作体系要针对发展基础薄弱、装备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集中发力。要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体系,建立检验检测技术联盟,鼓励开展前瞻性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强行业第三方检测及公共质量技术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建设质量技术评价实验室,组织国家、行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对质量保证所需的检测、标准、技术、计量等研究和应用,设立专题专项,进行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并组建一些具有较强综合检测能力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检测集团(联盟)。积极推动质量基础技术服务示范点,推进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

 

    要进一步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加快筹建行业计量技术服务联盟,建立一批国家计量基础标准和新领域计量标准,加强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核心控制技术等研究,加快产业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应用等,提升行业校准测量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完善认证审批程序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管理机制。健全产品认证评估机制,在重点领域推行自愿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推行产品质量等级认证,倡导优质优价。推进国际交流和认证互认制度的应用。

 

    要进一步完善质量和品牌标准体系。紧跟标准化改革进程,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构建行业、企业质量和品牌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先进标准为基础开展重点产品的可靠性攻关和研究,开展解决早期故障、保证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质量的方法研究,并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重点行业质量跟踪和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测能力建设,开展产品使用寿命的设计与分析,把好零配件采购、生产制造、新产品验证和出厂质量关。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中国品牌。要充分发挥质量品牌推进工作体系的功能作用,完善政策引领、工作指导、专业服务与品牌典型荐选、评价、表彰、推广、成果普惠的工作机制,促进行业品牌战略不断深入。

 

    4、进一步加强工程实施,确保取得新成效。

 

    “提升规划”中提出的标准化和质量提升三项工程与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指南,是我们推进贯彻落实的重要抓手,要认真进行细化对标和任务认领。

 

    在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中,要围绕“四基”领域,以破解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的方式,加强标准的研究制定,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化解高端装备配套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要依托强基工程,结合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组织实施工艺诊断和工艺优化项目,选择产业提升重点,组织实施质量关项目,攻克一批共性质量技术难题,推动行业质量技术创新发展。依托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结合实施优势和战略产业质量品牌护航行动,重点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制造性设计等质量工程技术,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质量特性水平。

 

    在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中,要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通过组建联盟等形式,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要选择基础好、有需求的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智能化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要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要积极参与实施全产业链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选择一批优势企业实施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重点针对通用装备、专用装备等加强质量可靠性提升,注重以需求拉动和装备保障双向促进原材料工业开发品种,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中,要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置,及废弃机电产品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满足轻量化、资源节约、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标准,以及支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要紧紧跟踪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同时,要围绕强国战略中确定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与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以及发展服务型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加快工作进程。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产业需求,成体系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积极推广我国技术标准“走出去”。要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质量和品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要继续组织开展好质量兴业等专项活动,积极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升级。

 

    5、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开创工作新局面。

 

    贯彻落实“提升规划”和“专项指南”,是“十三五”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我们行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的重要职责,涉及行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资源力量,努力构建“政府指导、行业服务、平台支撑、企业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同舟共济。中机联要发挥好行业的牵头作用,在组织制定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组建专业性组织机构(联盟)、组织完成和执行专业性业务及交办事项、组织开展宣贯及行业性会议活动、汇总行业企业情况反映诉求、代表行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营造行业环境氛围、协调相互工作关系等方面履职尽责。现阶段要注意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行业工作现状、理清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关系及政策关系。要密切关注拟出台的“提升规划”与“专项指南”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反映促进标准和质量提升、产品产业政策及企业准入制度、现行质量监管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争取更多的购买服务项目。要注意加强与行业组织、职能机构,特别是广大企业的联系,汇集更多的资源力量,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参与到贯彻落实行动之中。要切实把企业的需要诉求放在第一位,真正为企业多办实事。

 

    各行业组织和相关单位,要把贯彻落实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中。要结合“提升规划”与“专项指南”的相关精神,修订好自身和本行业本领域的实施方案,发挥自有资源优势,努力把已卓有成效的行业标准化和质量品牌推进工作,把企业管理提升、群众性质量活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把正在探索开展的团体标准等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各方同时发力,共同把规划方案贯彻好落实好。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检机构、认证机构、计量组织,是贯彻落实的骨干力量,各位专家更是专业领域从事具体工作的主力军。大家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贯彻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希望大家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机联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方面服务,与大家一道,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运转、优质有效的工作机制,共同为开创标准化和质量品牌工作新局面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十三五”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宏图伟业已经开启,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G20会议上倡导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为激励,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加快提升行业标准化和质量水平,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增效升级,早日实现由大到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