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务室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程机械与液压杂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特别关注

新基建十大战略方向

时间:2020-04-27  来源:互联网  

    自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新基建相关领域及产业备受各方关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9.7%。但从已发行专项债的项目投资结构来看,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新基建”项目占比已从2019年的0.6%显著提升至2020年2月的14.8%。尽管新基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仍较低,但更具成长性和创新性,对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挥渗透、融合、带动作用。

  据悉,为实现“六稳”“六保”,各省区市推出的新一轮基建投资计划不完全统计已超过40万亿元,计划中大部分是多年规划中的传统基建,新基建内容有限。

  从长远看,新基建是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近期看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所以既要着眼长远,又不能脱离国情,要量力而行,以新带旧,将基础设施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着力十大战略方向的新基建布局,促进新旧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加速整体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主导方向

  主要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如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以5G、新一代全光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为代表的存储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光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构成互联互通、经济适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数据资源开发、感知、收集、传输、计算、调用、存储、分发、处理和分析,基于海量数据和海量算力,大幅改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方式,大幅提升的算力,构建“万物智联”的信息网络体系、战略计算平台、开源社区和数字孪生体,实现远程实时调用数据资源和算力,塑造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生态,以支撑数字经济、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和智慧社会建设。

  数字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底层支撑

  这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建设先进光源、散裂中子源等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现有设施性能及使用效率。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平台是国家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必要基础条件。

  完善工程、产业、社会及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各领域、各区域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社会创新交叉融合,基础研究、数据密集型科研、应用研究及创新创业创造活动融通发展,必须提升和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夯实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体系底层支撑,以解决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瓶颈,从“可以用”到“很实用、很好用”的生产技术瓶颈,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类基础设施具有适应创新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创新组织机构的开放化、创新行业领域的跨界化、创新链接机制的平台化、创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等新特点。

  现代资源能源与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氢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特高压、核能、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多能互补、智能化调控”的分布式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能源互联网及跨境能源网络,支撑能源革命和能源强国建设。

  加强水源工程和供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地质勘查、关键矿产资源获取及综合利用、重大特色资源绿色高效转化及循环利用等资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资源革命和资源强国建设。

  建设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综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完善邮政、仓储物流等“通道+枢纽+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拓展延伸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物流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交通强国、物流强国建设。

  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基础设施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之基

  建设材料供应与储备体系,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新材料参数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工厂、智能工厂及数字化创新生态体系。

  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制造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设绿色循环工业园区,智能制造基地等基地网络。

  建设可扩展的研发、生产、流通等数字平台,在材料、中间供应商和生产者、用户之间实现端到端连接,在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强链补链固链的基础上,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

  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基础设施是生物经济之基

  建设符合未来生物经济发展需求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物精准设计试验基地,工业生物设计与生物制造试验基地,生物风险防控、农业防灾减灾和重大疫病防治等设施网络,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储藏等设施网络。

  推进数字化赋能大农业转型,将智能农机装备,高通量、智能化精准种养技术集成体系,以及传感器、自动化机器人和微型灌溉等设施用于农业生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智慧农业和生物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

  现代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主体

  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老化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传统与在线医疗卫生体系衔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关键医疗设备与物资的应急生产及战略储备。

  依托“互联网+”“数字+”“智能+”,升级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储备性和可及性,支撑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生态环境新型环境基础设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气、水、土壤、辐射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等回收处理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推进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绿色化。支撑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空天海洋新型基础设施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保障

  建设基于天地一体的地面设施和控制系统、极地科考站、海底空间站、发射系统、卫星和航天器系统、空间站,构建数字地球大数据平台,更好地拓展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海洋空间、极地空间和深地空间,支撑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和地质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空天、海洋、极地、深地权益和国土安全。

  国家总体安全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强国的安全基石

  现代化强国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确保足够的韧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标准及工程体系,提高重大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和应急反应能力。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构建军民融合,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生物、环境、食品、健康等重点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物质、技术、信息和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国家工业控制系统、科技、金融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物质体系安全、数据网络安全与科技安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与公共安全。

 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善治的基础保障

  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标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城市、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治理信息及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实时联动、城乡统筹、全域协同的科学决策及智慧管理治理系统与设施网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支撑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智慧化,提升国家治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综上所述,新基建投资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科技规律,明确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角色定位,平衡好全社会的成本与收益。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对于公益性强、投资回报低、周期长的新基建领域,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体发挥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对于有良好投资回报的新基建领域,如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主体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治理方案,确保设计和建造质量;由市场来引导新基建发展方向,不盲目追求“推陈出新”,保护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各地应充分重视新基建的通用性和普遍性要求,并结合区域特性和阶段性特征,做好优质项目的科学论证工作。打造更具科技含量,更能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智能升级、保证基本民生、促进新供给与新消费的新基建体系。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热门
栏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