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住建局印发《苏州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推进工作要点》,其中指出在试点项目先行应用建筑机器人:
2023年5月起,政府投资房建工程单项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率先试用成熟建筑机器人;至2023年底,全市单项5万平方米以上房建工程项目全面使用建筑机器人辅助施工。
据了解,苏州在去年11月成为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将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前几天,为解决智能建造施工计价问题,苏州市市住建局刚印发了《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补充定额》,推出整平机器人、抹平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ALC墙板安装机器人等4款机器人的补充定额,解决了推广应用建筑机器人施工的计价问题,并将在试点项目上首先推广应用。
建筑机器人将在未来大大小小的基建项目中大放光彩,如今人口老龄化在加剧,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种“危、繁、脏、重”建筑业工作避而远之,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的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高达50岁,劳动力紧缺将成为建筑业的首要问题,以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作业将成为必然选择。
建筑机器人替代人工繁重作业
建筑机器人其实并不算多新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有开发应用,从日本开始,韩国、美国、德国等一众发达国家的建筑机器人增长迅速,这都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而如今我国也来到了这个阶段。
比如美国公司Construction Robotics研发的SAM半自动砌砖机器人,整套系统包括传送带、砂浆泵、喷嘴和机械臂,它可以利用算法和传感器测量建筑的角度和方向,准确铺砖,速度每天可达3000块,是一般工人的三倍。
国内的如博智林机器人,此前展示的地坪研磨机器人可熟练地进行研磨、自主吸尘、随动放线等施工作业,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工作效率高达300平方米/小时,相比传统施工可节省约30%的综合成本,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已有3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7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
建筑机器人能够提高建筑工人的效率和安全性,由于机器人能够自动进行各种建筑作业,建筑工人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任务,从而提高整个建筑工地的生产率。此外,机器人还能够减少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受伤风险,因为机器人能够完成砌砖的工作,而不需要建筑工人长时间站立或弯腰。
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发布多个指导性文件,加速建筑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如去年住建部颁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就明确表示,要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广绿色建造方式。
建筑机器人的广阔市场超乎想象
在最近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建筑已成为机器人应用的十大领域之一,明确表示要研制测量、材料配送、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楼面墙面装饰装修、构部件安装和焊接、机电安装等机器人产品,推进建筑机器人拓展应用空间,助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中国建筑行业规模庞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建筑业生产总值不断扩大,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从13.7万亿元持续上涨至29.3万亿元,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高达7%;2021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4%。
然而我国的建造方式却依然很落后,数字化应用占比很少,中国建筑协会统计显示,中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左右。
过去我国建筑行业完全是粗放式发展,诸多企业心思都是跑马圈地大赚一笔,但近两年随着大环境经济发展不及预期以及居民负债率的持续走高,建筑行业已经急转直下,利润越来越薄,通过技术升级来实现降本增效的需求越发迫切,将推动建筑机器人的加速发展,未来发展潜力将超乎想象。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表示,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重点从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加快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5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
如今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补贴制度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亮起绿灯,预计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超16000亿元, 加大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安全、高效、精确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和施工作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